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1631
 樓主| 發表于 2021-7-16 20:48:08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尊敬的各位師兄師姐,各位中醫同道大家晚上好,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見面了,本周五(2021年7月16日)由上海的黃小平給大家匯報化痰止咳平喘藥。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藥物,稱化痰藥;能減輕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藥物,叫止咳平喘藥。一般咳喘每多挾痰,痰多亦必致咳喘,而化痰藥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藥本當兼化痰之數。所以,兩類藥合子一章,總稱之為化痰止咳平喘藥。

本周五先給大家匯報化痰藥。請大家批評指正!
             祝賀上海的黃小平院長講座成功!他給大家講述了化痰止咳平喘藥的有關內容。

“痰”這個字,在《內經》中還沒有出現,《金匱要略》中的痰,也多為“痰飲”并稱。

后世逐漸提高認識,在水濕和清濁的基礎上,提出了“痰”的病理生理學的有關內容。認為,水濕可以凝聚成痰飲,它們屬于陰邪,所以經常需要“溫藥”來調和一下,后來逐漸認識到,痰飲也可以化熱,有熱痰,需要清熱化痰。
痰飲可以引起咳嗽,也可以影響氣機運行,或者聚集成痞塊。
因此,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藥物,稱化痰藥;能減輕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藥物,叫止咳平喘藥。一般咳喘每多挾痰,痰多亦必致咳喘,而化痰藥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藥本當兼化痰之數。所以,兩類藥合子一章,總稱之為化痰止咳平喘藥。

          感謝黃小平院長,在上海泰坤堂的講述和分享。

1632
 樓主| 發表于 2021-7-22 19:44:1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7月1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外感熱病學史》內容:

         第六章:現代廣義溫病向廣義傷寒回歸。

        第三節:寒溫論爭的關鍵在于解表。

       歷代倡導不可以傷寒法治療溫病的醫家之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明初的王安道。

        并經過另外諸多醫家的論述,不難看出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前,以溫熱藥治療廣義傷寒表證的治療方法,十分普遍。從辛溫發汗到辛涼解表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外感熱病表證治法的進步,也反映出古今醫家對外感熱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古今溫病概念的變遷。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中醫外感熱病學史》之“寒溫論爭的關鍵在于解表”。

       歷代倡導不可以傷寒法治療溫病的醫家之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明初的王安道,從辛溫發汗到辛涼解表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外感熱病表證治法的進步,也反映出古今醫家對外感熱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古今溫病概念的變遷。

       這是很復雜學術變化,背后重要的原因是: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一個封閉體系,后世再多的好成就、好方藥,也進不了張仲景的六經體系,所以必須另起爐灶。

有人不服氣,說傷寒與溫病,不是一個病,不能用一套方子。

這次新冠肺炎,葛又文發明的清肺排毒湯,用的就是《傷寒論》的方子,里邊就暗含著麻黃湯、桂枝湯,也就是說,“清肺”方子里有辛溫解表。

并且,這個方子不是藥味少、份量重的經方特點,而是藥物多,分量輕的溫病學特點。

也就是,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湯”,帶給我們很多新思考。

      感謝王群才的講述和分享。
1633
 樓主| 發表于 2021-7-22 19:45:0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1年7月18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安徽中醫曹傳龍講座,他繼續講《溫病學》。他將接著為大家分享溫病的診治。

今天晚上要講的內容是:伏暑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方藥。

請大家一起期待和收聽。

祝賀安徽中醫曹傳龍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溫病學》之伏暑的病因病機及診治方藥。

吳鞠通《溫病條辨》說: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者少輕,霜既降而發者則重,冬日發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為多也。

       長夏盛暑,氣壯者不受也;稍弱者但頭暈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則即;其不即病而內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間者,氣虛者也。蓋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后出也。金氣本所以退煩暑,金欲退之,而暑無所藏,故伏暑病發也。其有氣虛甚者,雖金風亦不能擊之使出,必待深秋大涼、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為獨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濕土司天,暑得濕則留也。

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雖在冬月,猶為太陰伏暑也。

       頭痛惡寒,與傷寒無異;面赤煩渴,則非傷寒矣,然猶似傷寒陽明證;若脈濡而數,則斷斷非傷寒矣。蓋寒脈緊,風脈緩,暑脈弱,濡則弱之象,弱即濡之體也。濡即離中虛,火之象也;緊即坎中滿,水之象也;鹬詿,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則迥異,何世人悉以伏暑作傷寒治,而用足六經羌、葛、柴、芩每每殺人哉!象各不同,性則迥異,故曰雖在冬月,定其非傷寒而為伏暑也。冬月猶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與傷寒,猶男女之別,一則外實中虛,一則外虛中實,豈可混哉!

        感謝曹傳龍的講述和分享。
1634
 樓主| 發表于 2021-7-22 19:45:3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7月19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石家莊福妙堂傳統中醫門診部主任時小環醫師繼續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國醫大師·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傳”中的部分內容。

在此節中我們將共同學習薪火相傳中第十五節急重癥治驗舉隅,第十六節內科急癥應用六神丸的探討的具體內容,屆時我們一起學習!
        祝賀石家莊福妙堂傳統中醫門診部主任時小環醫師講座成功!她講述了《國醫大師·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傳”中急重癥治驗和內科急癥應用六神丸的有關內容。

中醫藥所說的急癥大多都出現于傳染病的過程里,因此,《傷寒雜病論》就是一部專門討論急癥的著作。其中,“三陰死癥”以及承氣湯,陷胸湯,抵當湯都是重要內容。

內科雜病的急癥,主要是疼痛和昏迷,外科外傷也有一些急癥。

朱良春先生臨床經驗豐富,有很多獨特的方法,值得大家學習。

感謝時小環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635
 樓主| 發表于 2021-7-22 19:46:2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7月20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朱勝君為大家講述《國醫大師朱良春全集·用藥心悟卷》,學習朱老對桂枝,黃芪配磁石,延胡索配徐長卿,合歡皮配功勞葉獨特的用藥經驗。
    請大家關注收聽朱勝君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朱勝君主任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國醫大師朱良春全集·用藥心悟卷》中朱老對桂枝,黃芪配磁石,延胡索配徐長卿,合歡皮配功勞葉獨特的用藥經驗。

       中醫用藥的歷史很長,到漢代有了《神農本草經》記錄下來,這是系統性比較強的總結,但是并沒有完結,歷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經驗。
朱老治病救人無數,他把藥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相需,相使,相助,相惡,相殺等都有很多獨特的研究和運用,值得大家學習和發揚光大。

    感謝朱勝君的講述和分享。

1636
 樓主| 發表于 2021-7-22 19:47:14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7月21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開學習曹東義老師作為執行主編的《河北中醫五千年》。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就論述說用各種酒治病,是早期醫學的特征!稖乎蝉氛撈酚涊d黃帝的提問說,為什么要用五谷湯液制造甜酒醪醴呢?岐伯對回答說:釀酒的時候,一定要用稻米來做,燒的柴火要用稻秧曬干之后的秸稈,這是因為稻米承接了天地之間最完滿的氣味,稻薪堅挺又易燃。這就保證了做出來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扁鵲秦越人的出現,把古代的醫學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此,司馬遷在《史記》里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后世脩序,弗能易也!痹诤竺娴囊徽吕,我們將展開論述。
敬請王秀民講述和分享!
         祝賀石家莊市中醫院王秀民主任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曹東義作為執行主編的《河北中醫五千年》中關于《黃帝內經》用各種酒治病的內容。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很有特色的內容,也是早期醫學的特征。

酒這個字,就是會意和象征性的一個創造,三點水的字都與水有關系。
“酉”是一個陶罐,里邊儲存空間可以很大,有些瓜果蔬菜吃不完的時候,在一定的溫濕度里,就產生了香氣四溢的酒。酉的一橫,就是液平面。
一開始,少量的酒,是一個敬神的禮品,后來生產多了,就成了財富的象征。比如我們說“應酬”“薪酬”,都與“酒”有關系!对娊洝防镉泻芏嗷顒,都喝酒。

后來,有人喝多了,醉了,就要出事,猝不及防;
酗酒的人,要出兇事;
酒鬼,一定會出醜(丑)。
因此《尚書》里邊有“酒誥”,防止有人喝多了。

當然,用酒治病,是中醫擺脫巫術束縛,獨立行醫的一個成功因素。
所以,醫字由醫逐漸代替了毉。
醫,后來簡稱醫。

感謝王秀民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1637
 樓主| 發表于 2021-7-27 21:37:27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師父、親愛的各位師兄師姐們: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從本周四晚上(2021年7月22日)開始由我與大家分享一些在本草考證方面的心得。本周四為大家分享的是“桑葉古今功效探微”。桑葉是臨床常用中藥,但自古至今桑葉并非只是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其功效應用、采收加工有著豐富的歷史變遷,如春桑、霜桑各有其用,補精髓、烏須發的桑麻丸中用桑葉而不用桑椹等均體現出桑葉的獨特之處。
        我謹從性味歸經、功效、采收時節等方面對其中的一些考證心得進行介紹,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桑葉古今功效探微”。

一物一世界,天地生萬物。桑葉與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聯系,桑葉養蠶,繅絲再織成錦繡,衣被華夏,開辟絲綢外的道路,走向世界。
中醫用桑葉,桑皮,桑椹入藥,養生治病,豐富多彩,經驗獨到之處數不勝數。

感謝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1638
 樓主| 發表于 2021-7-27 21:41:14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同道,中醫愛好者:
        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成員雷寶淳帶著大家一起學習河北醫科大學李恩教授主編的著作《醫學向何處去》
    今晚(7.23)主要講解的內容是本書第四篇“中西醫結合醫學”中“中西醫結合的回顧與反思”。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中流砥柱,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期待雷寶淳的分享,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中西醫結合研究存在的問題:
1.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論證的多,發展的少。
2.動物實驗研究的多,臨床觀察研究的少。
3.中藥研究的多,中醫理論研究少。
4.用西醫理論為指導研究中醫的多,以中醫理論為“體”研究的少。
5.中西醫結合點錯位過類推偏差。
6.急需一支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隊伍。
        祝賀雷寶淳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學習了河北醫科大學李恩教授主編的著作《醫學向何處去》中“中西醫結合的回顧與反思”。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提出和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有成就,也有不同看法。

從中西醫互相尊重,互相交流、配合和學習,希望探索出符合中國特點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有利于大眾健康事業。
中西醫分別屬于不同的學術體系,都是關于人體健康事業的學問,存在互相交流學習的基礎。
不能用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代替未來,學術研究沒有止境,過去做不到的,未來發展的內容還有很多。
李恩教授總結說,中西醫結合研究存在的問題:
1.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論證的多,發展的少。
2.動物實驗研究的多,臨床觀察研究的少。
3.中藥研究的多,中醫理論研究少。
4.用西醫理論為指導研究中醫的多,以中醫理論為“體”研究的少。
5.中西醫結合點錯位過類推偏差。
6.急需一支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隊伍。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是離不開中西醫的分工合作,當然這種模式是戰勝疫情的中流砥柱,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

1639
 樓主| 發表于 2021-7-27 21:42:10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7月24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外感熱病學史》內容:
         第六章:現代廣義溫病向廣義傷寒回歸。
        第四節:傷于寒與感于溫病因說的優劣。
       古人對于外感熱病病因的認識,漢代之前都主張溫熱病是傷于寒邪。外感熱病的寒溫病因學說,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是由不同醫家的不同認識形成的,各有優缺點,“法無完法",分則兩失,合則兩利。寒溫病因說的互相排斥,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進入到現代,中西醫互相結合,外感溫熱病的病因已完全有可能得以闡明。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講座成功!他講述曹東義《中醫外感熱病學史》之傷于寒與感于溫病因說的優劣。
       古人對于外感熱病病因的認識,屬于“審證求因”,不是實測,也不是根據季節、氣候,而是根據臨床表現(即邪正斗爭情況)而推出來的,主要是為治療用哪種解表和預防服務,而不是推求原因。
漢代之前都主張溫熱病是傷于寒邪(從甲骨文開始既如此)。從金元開始注重外感溫熱問題,明清溫病學逐漸成為公認的學說,乃在的原因是解決“經方”體系不能容納新的有效方藥,是“體系擴張”的一個步驟(理論先行),而不是自古以來兩種病因并行發展、同時存在。
也就是說,外感熱病的寒溫病因學說,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是由不同醫家的不同認識形成的,各有優缺點,“法無完法",分則兩失,合則兩利。寒溫病因說的互相排斥,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進入到現代,中西醫并存的時代,外感溫熱病的病因應該得到闡明,而不應該繼續糊涂而論。

        感謝王群才講述和分享。


1640
 樓主| 發表于 2021-7-27 21:42:59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7月25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學原理探究》一書,本書是關于中醫學基本原理及其復興的學術專著,本作者是祝世訥先生。學習內容是第二章中醫5000年創造四大奇跡!詳情我們一起期待!
            祝賀河北中醫院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祝世訥先生《中醫學原理探究》一書第二章“中醫5000年創造四大奇跡”的有關內容。
       國家創新戰略,強調學術原理的原始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引領世界科技進步。
       中醫藥是以人為本的學術體系,關系到如何認識生命,如何維護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其中有很多大智慧。
中醫5000年以上的歷史成就很多,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不是簡單方藥堆積,也不是零散的經驗。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4 10:32 , Processed in 0.0654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