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261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29:3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23年1月6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來學習張曉彤先生的著作《中醫沉思錄》的內容,題目是李今庸大師論述我國崇洋媚外思想的產生及其對我國民族傳統醫藥學的危害。崇洋媚外是民族虛無主義的一種心態和表現。我們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并且以日益強大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我們中醫藥界存在的軟骨病,到什么時候才能夠治愈呢?崇洋媚外的人必然不顧國家利益,不顧民族利益,必然鄙視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主張推行全盤西化。過去曾經稱它為殖民地奴化思想,民族虛無主義和洋奴哲學,F在,我們來追溯一下它在我國產生的歷史及其對我國傳統醫藥學的危害或許不是沒有好處的。本來我們的國家是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一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古國,我們的民族是創造了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并為世界人民做出過一定貢獻的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但是近一百多年以來產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并時起時伏,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肅清。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為我國人民的社會實踐創造經驗和積累經驗準備了優越的條件,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財富,中醫藥學就是在這個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我國民族的傳統醫藥學,中醫藥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它包含著我國人民與疾病斗爭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具備比較完整而獨立的理論體系,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東方醫學的特色,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醫藥學是在我國民族的臨床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符合我國民族醫療的實際,同時呢她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經走出了國門,為世界上的一些國家的人民健康服務,并不斷的對一些國家民族中符合中醫藥學需要的有關醫藥內容加以吸收消化而充實了自己,這表明中醫藥學從來就是具有不斷發展和開放的性質。敬請期待劉敬章的分享和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院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繼續學習了張曉彤先生《中醫沉思錄》之中李今庸大師論述我國崇洋媚外思想的產生及其對我國民族傳統醫藥學的危害。
        國醫大師李今庸7歲入私塾讀書,開始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等儒家經典著作,并博聞強志,日記千言,常過目成誦。1939年隨父學醫,兼修文學,先后研讀《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諸病源侯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神農本草經》等,隨后其父又命其繼續攻讀歷代各家論著和各科著作,并指導他閱讀《毛詩序》《周易》《尚書》等書。對于《黃帝內經》,他大約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即將其內容爛熟于心,F在只要提到《黃帝內經》的某一內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確無誤地給你指出,本段內容是在《素問》或《靈樞》的某一篇,所以被人們譽為"《內經》王"、"活字典"。
       民族虛無主義是一百年前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海戰之后逐漸產生的,胡適先生說,中國“百事不如人”,需要全盤西化;有人主張取消漢字,說漢字是世界上最野蠻、最落后的文字;中醫是封建醫(關門稱帝的醫學),是唯心主義的舊醫學,“理論陳腐玄虛”,“經驗偶合幸中”,也是推廣“唯物主義科學醫”的障礙,需要取消,取消不了也要改造。2006年反中醫思潮沉渣泛起,就是民族虛無主義的回光返照。有人說以科學、文化、進步、生物多樣性的名義,“有充足理由告別中醫中藥”;也有的說“以三個代表的名譽取消中醫藥”,各種烏煙瘴氣的論調,都是民族虛無主義的哀鳴。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講述。
2262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1:2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1月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永遠的大道國醫》這本書的內容。
         第四章:遙望中醫未來復興。
        中醫學在近代,經歷了艱難的坎坷與曲折,出現了學術被改造的異化與西化,很多從業人員信心動搖,乏人乏術的局面重復出現了多次。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中醫的復興道路,必然是緩慢而漫長的,很可能會充滿曲折與艱險。
        第二節:系統視野看中醫的科學性。
          曹教授深刻的認識到系統科學、復雜性科學這些新興科學思想,對于中醫學復興的重要意義。它們盡管從不同的領域、角度來認識世界,但是對于中醫來說真有志同道合、“相見恨晚"之意。它們的科學內涵中醫學大多已經具備,而解剖實證以還原論為主的西醫學卻不具備。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永遠的大道國醫》 第四章:遙望中醫未來復興  第二節:系統視野看中醫的科學性。
          西醫按照結構決定功能的“線性關系”研究人體,擅長兩兩對抗;中醫從人與天地相關的“整體論”出發研究人體,屬于系統科學、復雜性科學的思想,而這些新思想為中醫復興提供了依據。
        不是越簡單越符合世界的本來面目,世界本來就很復雜,萬物之間的聯系千絲萬縷,古人很智慧,認為大千世界“復雜而有序”。
這個“有序”就是陰陽四時五行的關系,把這些哲學思想應用到人體之中,就建立了中醫學。
      并且天地萬物的規律,不僅是陰陽五行,還有河圖洛書、自然生成、氣一元論等,這些不同的理論,在中醫的經典《內經》之中,都有吸收和采納,“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所以,中醫善于解決復雜問題,有大智慧。
       感謝王群才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263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2:31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1月8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神志病學》一書,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醫學模式的的轉變,各類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中醫神志病學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門重要的兼顧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的學科。今天繼續學習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診治原則,祥情我們一起期待!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中醫神志病學》第七章神志疾病的診治原則的有關內容。
       正因為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思維與五臟有關,所以,中醫學稱五臟為“五神臟”。
一個人,如果出現認識、思維、謀慮、記憶、膽識等方面的問題,中醫學往往根據不同的表現,可以分別從不同的內臟入手,進行調理,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F代醫學對于精神萎靡,神經衰弱的患者,大多給予維生素、谷維素;精神亢奮,失眠煩躁的病人,基本上都給予鎮靜安神。盡管興奮與鎮靜的藥物,可以安撫許多身心不適的人,但是,也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中醫的心身醫學,有許多內容等待著我們去挖掘、發揚。
       《呂氏春秋》記載說,戰國時期的齊閔王(公元前301—279年在位)有病,多方醫治未見效果,因此去請宋國的名醫文摯來診治。治好齊王的病,文摯卻被害死了。
        華佗學習文摯的治療方法,激怒了郡守,也治好了這樣的憂郁癥,獲得很多酬謝,卻跑得很快,沒收到報復。這也是一種進步,雖然很無奈。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264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4:05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1月9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師向各位同道繼續分享《鄧鐵濤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診法運用

證候詳細而準確,是辨證的基礎,根據“ 四診合參”的原則,辨證不能只憑一個癥狀或一個脈象,便倉卒下診斷,而必須把望、聞、問、切四診所得資料結合起來,作為辨證的依據。四診不全,便容易偏差,甚至誤診。
四診已運用了,還應注意每一診是否做到詳細、準確,這也十分重要。證候是診斷的證據,證據越充足,下辨證的斷語就越準確。因此,要求四診應盡可能把疾病的證候詳細地掌握而無遺漏。當辨證還有可疑之處時,便應掌握辨證的線索,細致地加以診察,務必把病人所有的證候都找出來。否則,四診雖具而不完備,辨證的基礎,還是不牢固的。
病情有輕有重。證候的顯現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有些患者只有三兩個癥狀,有些患者癥狀很多;有些患者由于表達能力差,未能全部說出病情;有些患者則由于神志的影響,講不清楚病情,或者講了一些假的情況;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思想或其他問題,夸大了病情,或隱諱某些癥狀。因此,我們不能認為羅列了一連串的癥狀,便以為滿足,必須注意證候的準確性,不應增多,也不應減少。
四診的證候,是依靠醫生在病人身上觀察得來的。因此,所謂準確性,還要求醫生客觀地進行四診,不能以主觀臆測或疑似模糊的印象,作為正確的證候。這就要求我們能熟練而準確地掌握四診的方法。
     祝賀河北中醫霍立軒中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繼續分享了《鄧鐵濤著作全集》:診法運用的有關內容。
        四診合參,原創于醫宗扁鵲。
       鄧老長期主編《中醫診斷學》,對于診法,有很深的研究,除了四診合參、抓主證之外,還有辨病與辨證想結合的看法。
鄧老說,“病”是從辨證中得的,一種病有一種病的變化規律,而這種病的規律,又反過來指導辨證。
辨證—辨病—辨證,是一個診斷疾病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們不能只依賴于辨證,
而必須既辨證,又辨病,由辨病再進一步辨證。
鄧老認為,四診、八綱與證候分類,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這里就它們如何結合運用的問題,作概括的提示,以便于臨證時能靈活掌握。
對那些比較復雜和疑難的疾病,仍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甚至一天或幾天的診察和考慮,才能作出診斷辨證。
只有繼續學好臨床各科,并大量臨證,使理論與實踐不斷地結合,才能不斷提高診斷水平,進而達到熟練、準確的程度。
        感謝霍立軒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265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5:2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1月10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為大家講述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卷—《外科正宗》超凡發明五戒十要傳遍寰宇——紀念陳實功先生誕辰460周年。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的講述。
                 祝賀河北中醫學院扁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張培紅主任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朱良春全集·杏林賢達》朱老紀念陳實功先生誕辰460周年的有關內容。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展。
       1984年朱老與中醫學會林光武、程聚生諸同仁共同籌建明代著名外科醫學家陳實功先生的紀念碑于劍山之麓,揭碑儀式時,朱老宣讀碑文。
5月10日:陳實功學術思想研討會,今日在南通市舉行,各省市代表踴躍參加,全國及省中醫學會亦甚重視,朱老作陳實功學術思想及著作內容介紹,會議期間代表們拜謁了陳公的紀念碑。
         朱老認為陳實功說的話,值得大家學習“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敝挥羞@樣,才能團結同道。

        感謝張培紅院長的講述和分享。

2266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6:35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今晚8點(2023年1月10日),相約燕趙中醫書院直播間,繼續聽《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64講《靈樞》。
歡迎各位群友轉發鏈接,邀請更多朋友參與講座!
直播期間,請勿發布無關鏈接,專心聽講座,謝謝配合!
今日講座內容: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余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于眾者五,余已知之矣。愿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月引),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然,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形于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紹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當勝之時,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似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陰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余,肥而不澤者,氣有余,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余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2267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7:33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月11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高春花給大家分享《經絡腧穴學》。第三講主要學習足陽明胃經重點腧穴。學習四白、巨髎,地倉,頰車,下關,人迎,梁門,天樞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項。
             祝賀河北中醫針灸講師高春花主治醫師講座成功!她給大家分享了《經絡腧穴學》第三講“足陽明胃經重點腧穴”四白、巨髎,地倉,頰車,下關,人迎,梁門,天樞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項。
        《內經》說:“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愿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又說:“無胃氣則亡”,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著有《脾胃論》,也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
針刺治療,有很好的作用。
學好針灸,可以橫行天下,在歐美盛行針灸治療,也可以知道針刺治療的重要作用。
   感謝高春花主治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268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0:38:51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今晚(2023年1月12日,周四)8點,相約燕趙中醫書院直播間,繼續聽曹東義教授《漫談中醫五千年》第58講,學習《中藏經》論癰疽瘡腫第、論腳弱狀候不同、論水腫脈證生死候。
中醫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術、有文化!
歡迎各位群友轉發鏈接,邀請更多朋友參與講座!
直播期間,請勿發布無關鏈接,專心聽講座,謝謝配合!
    今日講座內容:

《中藏經》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于喉舌者,心之毒也;發于皮毛者,發于肌肉者,脾之毒也;發于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發于下者,陰中之毒也;發于上者,陽中之毒也;發于外者,六腑之毒也;發于內者,五臟之毒也、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于上者得之速,發于下者得之緩,感于六腑則易治,感于五臟則難瘳也。

  又,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蠱則多癢而少痛,或先癢后痛。成漏則多痛而少癢,或不痛或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癢而少痛。外虛內實者,多痛而少癢。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蛲履鏌o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種候萬一[一作多],端要憑詳,治療之法,列在后篇。
論腳弱狀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腳氣,與氣腳之為異,何也?謂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而注入于腳,則名氣腳也。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于腳膝,漸傳于內,則名腳氣也。然內外皆以邪奪正,故使人病形頗相類例。其于治療,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別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則無理致其瘳也。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入肢節,或注于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偏枯,癰腫之證。但入于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若從外而入于足,從足而入臟者,乃謂之腳氣也。氣腳者,先治內而次治外;腳氣者,先治外而次治內。實者利之,虛者益之。

  又,人之病腳氣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二經,起于手。脾腎肝三經,起于足。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艱苦,故風寒暑濕之氣,多中于足,以此腳氣之病多也。然而得之病者,從漸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曉,醫家不為腳氣,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從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于四肢、頭項、腹背也。而疾未甚,終不能知覺也。特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肓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多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陳,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述始末,略示后學,請深消息。

  至如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才罷而沖軒,久立于低濕,久佇于水涯,冒雨而行,瀆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禁忌,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氣,中于上則害于頭目,害于中則蠱于心腹,形于下則災于腰腳,及于旁則妨于肢節,千狀萬證,皆屬于氣腳,但起于腳膝,乃謂腳氣也。形候脈證,亦在詳明。

  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虛;牢而堅者,起于實。在于上則由于上,在于下則由于下,在于中則生于中。結而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者汗之而愈,濕者溫之而愈,熱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者流之,憂者寬之,怒者悅之,悲者和之,能通此者,乃謂之良醫。

2269
 樓主| 發表于 2023-1-12 21:40:32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1月12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鉛丹”“水銀”“雄黃”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鉛丹”“水銀”“雄黃”三味藥。
    這三味藥都有毒,大多慎重外用。
    鉛丹別名黃丹、朱丹、紅丹、漳丹、彰丹、朱粉、松丹、陶丹、鉛黃、丹粉。 本品有毒,不宜內服,慎防鉛中毒。外用適量。作為熬制膏藥的基礎劑。拔毒生肌,斂瘡。外用治瘡瘍腫毒,創傷出血,燒燙傷。
      水銀,汞是化學元素,俗稱水銀。在古代中國,汞被認為可以延長生命,治療骨折和保持健康,盡管人們現在已經知道汞會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害。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中以汞為水,流動在他統治的土地的模型中!竟δ苤髦巍繗⑾x,攻毒。治疥痹,梅毒,惡瘡,痔瘺。

①《本經》:"主疥、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

②《本草拾遺》:"利水道,去熱毒。"
雄黃《別錄》曰∶雄黃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陽,采無時。
弘景曰∶武都,氐羌也,是為仇池。宕昌亦有之,小劣。敦煌在涼州西數千里,近來紛 擾,皆用石門、始興石黃之好者耳。寒熱,鼠 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煉食之,輕身 神仙(《本經》)。療疥蟲 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 惡腹痛鬼疰,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餌服之者,皆飛入腦中,勝鬼神,延年益 壽,保中不饑。得銅可作金(《別錄》)。主疥癬風邪,癲癇嵐瘴,一切蟲獸傷(大明)。搜肝 氣,瀉肝風,消涎積(好古)。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暈,化腹 中瘀血,殺勞蟲疳蟲(時珍)。
惡瘡疥癬,殺蟲虱,和諸藥熏嗽(藏器)。

   感謝張慧康碩士講述和分享!

2270
 樓主| 發表于 2023-1-14 17:37:39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中醫同道,大家晚上好,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相會了!我是河北的劉云雙,周五晚上(2023年1月13日)繼續和大家一起學習名中醫之路,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學習名老中醫:彭履祥老先生的“學無捷徑,貴在有心”,彭老先生是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副主任、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和教育工作50余年,治學嚴謹,醫理精深,善于治療疑難雜癥,對中醫痰飲學說和調氣開郁理論獨有見解,著有《中醫痰飲學說及其臨床應用》、《調氣法的臨床應用》、《從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看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彭履祥驗案解惑記要1~7》等。敬請期待劉云雙的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劉云雙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名中醫之路》彭履祥老先生的“學無捷徑,貴在有心”
         彭履祥先生可能成名太早,過于他的互聯網信息不多。他是中醫內科專家。四川遂寧人。早年隨師學醫。1944年畢業于四川國醫學院。后開業行醫。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國后,歷任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教師,成都中醫學院教授、醫學系副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四川分會副會長。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擅長治療內科雜病。撰有《痰飲學說及其臨床應用》等論文。
有彭順林、楊永忠整理的《彭履祥》一書說,本書重點介紹了彭履祥教授的學術思想與臨證特色,內容涉及醫論、醫案、醫話三部分。醫論中系統闡述了痰飲病、郁病、痹證、百合病、心悸等的辨證、治則和主方;調氣法、除濕法的運用和小半夏湯、全真一氣湯的靈活化裁等。尤其創造性地發揮了“痰生百病”“怪病多痰”的理論與實踐,并用調氣、化痰、開郁法治療疑難雜證。醫案以內科病為主,兼婦兒科及奇癥解惑。精選疑難怪病及溫毒濕熱的證治和選方用藥,體現了臨床辨證的獨特療法。書中絕大部分醫案為彭師親自撰寫,極少數醫案是由彭師親自診治、門人整理錄入。醫話為彭師對咳嗽、脾胃病的診治經驗,中醫經典著作及各名家、名著的研讀心得與感悟,以及學用《傷寒論》的體會,頗啟后學。部分論、案后,有“后學點按”,旨在歸納本節要點,方便讀者加深理解。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和臨床實用價值,堪可師法。
感謝劉云雙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6 04:54 , Processed in 0.0617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