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21
發表于 2018-1-13 10:49:28 | 只看該作者
       與其這樣不著邊際,泛泛而談,還不如直接把發言的內容發上來。沒有實質內容。
222
 樓主| 發表于 2018-1-13 21:49:2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3日),王群才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他和大家一起討論衛生部1955年開始表彰中醫成果,第一項就是石家莊老中醫郭可明先生治療乙腦的突出成就,獲得一等獎。建國初期,在糾正了錯誤的中醫政策之后,如何向世人展示中醫藥的科學性,如何讓同行專家心里服氣,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此,衛生部很注意搜集這一類的信息,路志正先生在衛生部中醫司技術指導科長期任職,經常外出調查研究,最先接觸了很多中醫的研究成果,也最早認定了一批成果。我們期待王群才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賀王群才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郭可明先生治療乙腦的歷史意義。建國初期,衛生行政部門對于中醫實行了錯誤的政策,使中醫受到歧視、限制,影響了中醫事業的發展。很多人對于中醫的科學性,是有很深懷疑的,對于中醫能夠否有效地治療疾病,也是不信任的。他們認為中醫學里沒有提過細菌病毒,如何能夠治療傳染?
      1954年石家莊市傳染病院中醫治療“乙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對于毛澤東提倡重視中醫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支撐,也是中醫界在西醫面前拿到的第一份“治療有效”的證明書。在這個意義上說,是郭可明先生帶領著中醫,走進了科學的殿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醫學治療傳染病的歷史有幾千年,有著豐富的理論指導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技術、經驗,而且是不斷探索,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是一個以“熱病”“傷寒”“瘟疫”“溫病”等不同學派構成的學術體系。
        中醫傳染病學知識體系,貢獻給世界最靚麗的成果,就是免疫思想哺育的免疫技術。人痘疫苗的發明,屬于中醫學的原始創新,英國琴納經過吸收、再創新,改良為接種牛痘,法國巴斯德推廣到更廣闊的領域。中醫為人類戰勝傳染病,開創了道路。
223
 樓主| 發表于 2018-1-13 21:50:09 | 只看該作者
中西醫融合觀 發表于 2018-1-13 10:49
與其這樣不著邊際,泛泛而談,還不如直接把發言的內容發上來。沒有實質內容。

每一講中都附帶有網址,您可以隨時去聽,歡迎您多多指導,交流
224
發表于 2018-1-14 12:26:48 | 只看該作者
馬京雪 發表于 2018-1-12 21:32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2日),朱萍霞講述《捍衛中醫》,和大家一起討論中醫與科學的關系。2007 ...

“在大科學的背景里考量中醫”
-------------------------曹先生也研究科學啦,“在大科學的背景里考量中醫”是用科學認識中醫,因此是研究科學而非中醫。
225
 樓主| 發表于 2018-1-14 21:27:48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4日),王紅霞主任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中醫以獨特方法認識人體”,中醫主要是用了取象比類的“象思維”、黑箱研究方法、生成論的觀念、“掃碼式”的模糊集合等方法,用獨特的智慧認識復雜的人體生命,深刻研究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人體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向內可以進一步細分下去,劃分五臟六腑、皮脈筋骨肉、氣血精津液,也可以向外與天地、四時、五味、五色、五音、五谷、六氣等發生廣泛的聯系。中醫的“整體觀”為什么一定要與自然、社會環境相聯系呢?這是因為中醫是從“生成論”出發來研究人體的,而不是從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思想出發的,不是解剖學的“構成論”。
我們期待王紅霞的講述。
          王紅霞,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國家級二級心理咨詢師, 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醫師帶徒繼承人,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曹東義教授高徒,河北省名中醫趙振興教授師承弟子。從事臨床工作以來共發表論文30篇,參編論著10余部。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多年來,尤其擅長運用心理療法結合中醫辨證治療多種疑難雜癥及心身相關性疾病包括胃腸消化性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性、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肺系疾病包括各類咳嗽、哮喘、肺纖維化、肺心病等;失眠、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產后抑郁證等而達到“心身同調”的效果。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王紅霞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的大智慧。中醫不是從解剖實證的“構成論”入手,不是“結構決定功能”的研究方法,而是用“生成論”的認識世界、讀懂生命。中醫的“整體觀”為什么一定要與自然、社會環境相聯系呢?這是因為中醫是從“生成論”出發來研究人體的,而不是從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思想出發的,不是解剖學的“構成論”。
         生成論研究生命,一定要看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這是古人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接觸之中所獲得的知識。農牧業文明,是一個低級的可持續發展的文明,當時只能看到自然條件來對于動植物的影響,而不可能對于動植物的結構進行深入剖析和廣泛地改造。生命的動植物為何能夠生長、壯大?為何枯萎、消亡?除了從動植物本身找原因之外,都需要用環境條件進行解釋。動植物本身的原因,可以從周圍同樣的個體那里,靠取象比類獲得。取象比類所抓住的“象”,不是偶然的、表淺的東西,而是整體所涌現出來的特征,是其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人的生命特征,只能用整個生命來表征,任何一個肢體、臟腑、器官、組織、細胞都不能代表人體,人體不是這些組織器官的簡單“組合”,也不是它們無序的“加合”。即使有人的完整的活身體,沒有人的思想,仍然不是完整的人,世界各地的“狼孩”不能融入社會生活就是證明。有人說,中醫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很難界定,更不容易“客觀化”,把中醫學看成是一個需要規范的“問題醫學”。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解。他們不了解,中醫學是通過“模糊集合”,使自己的判斷走向“清晰”的。
          中醫的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都是經過“模糊集合”而形成一個一個的確切認識,就像“掃碼”那樣,你不會認錯了轉賬的人。中醫依靠“模糊集合”使“模糊概念”走向清晰,能夠準確表述某一個具體的病理狀態?恐澳:稀毙纬傻牟∽C診治思想,中醫學者之間就可以無障礙地進行交流,師徒之間也可以進行學術傳承,從而不斷發展學術,不斷豐富辨證論治的內容,也就使中醫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226
發表于 2018-1-15 21:46:29 | 只看該作者
    請大師講講:肝氣虛、肺血虛、腎血虛是怎么回事?
227
 樓主| 發表于 2018-1-15 21:59:37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5日),霍立軒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他和大家一起討論有關扁鵲著作的問題。諸子的著作,必須先有諸子其人,然后才能有諸子的著作;托名于諸子的著作,必在其身后多年才能出現。醫學著作則不是這樣。因為醫學的歷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之中也有很多醫學內容,春秋之前就有專業醫生,他們的醫療經驗、醫學理論、病例驗案、或治療效果的考核記錄等,都可以成為醫學著作。
         記載于《左傳》之中的早期醫學家,有齊醫、晉醫、越醫、秦醫,都比扁鵲生活的年代早!蹲髠鳌窌屑扔袑λ麄兪论E的記錄,也有一些學術理論的探索。比如秦醫緩關于病位膏肓的難治性,以及針灸、藥物的治療大法,醫和關于六氣“淫生六疾”的長篇敘述,越醫關于血氣與健康關系的判斷,晉醫關于藥物毒性的把握,齊醫對于齊侯疾病死期的預料等,都說明春秋早期醫學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絕對不是既無理論,也無治法的“零散經驗積累階段”。
          扁鵲秦越人所處的趙簡子時代,他的老師長桑君把自己珍藏的“禁方書”,經過十余年的考察,“盡予(全部傳授)扁鵲”,也說明長桑君手里不是一本書,雖然他的書來自于“宮禁之內”,不屬于自己原創、原著,不能私自傳授給民間人士。
         我們期待霍立軒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賀霍立軒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扁鵲在春秋末期創立醫學典籍的過程。班固《漢書·藝文志》黃帝《內經》、《外經》;扁鵲《內經》、《外經》;白氏《內經》、《外經》,以及《旁篇》書名的來歷與依據!搬t經七家”,實際上只涉及到3個人:黃帝、扁鵲、白氏。黃帝出于托名,白氏已經失考,有學者說“白氏就是百氏”,是雜家的理論著作,也就是能夠坐實的作者只有扁鵲一人。因此,司馬遷稱“扁鵲言醫為方者宗”的局面,在東漢初年依然沒有變化。
          倉公從公乘陽慶那里繼承的醫學書籍,據稱來自“古先道遺傳”,主要是托名黃帝和以扁鵲為名的《脈書》、《五色》、《診病》等著作,其主要內容是為了“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痹瓌撚诒怡o的學術流派,在漢代也逐漸分化,這是由于不同中醫學家對于相同的理論,有不同的學術見解,并逐漸加以補充的結果。醫學首先是一個實用技術,必須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推動有關學術發展,并留下時代的特征。
         西漢年間的齊王侍醫遂,也學習扁鵲的醫學理論,他自己患病之后,嘗試著用扁鵲的理論為自己開方治病,“自練五石服之”。說:“扁鵲曰‘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齊,故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為陽石剛齊治之!
228
發表于 2018-1-16 21:16:02 | 只看該作者
          浪費生命。
229
 樓主| 發表于 2018-1-16 21:39:5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月16日),張海濤為大家講述《中醫外感熱病學史》,他和大家一起討論清代溫病學的成就。清代是溫病學派繼承前人的成就,涌現出了多位溫病大家和豐富的溫病學著作,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寒溫論爭的學術爭鳴達到了空前程度。那么,溫病學說與傷寒學派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呢?溫病學派較之傷寒學派有著哪些發展和創新內容,或者有哪些不足?請各位同仁關注講述內容,聽張海濤帶來的精彩分析。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賀張海濤講述《中醫外感熱病學史》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清代溫病學的形成原因。辛溫解表難用,溫病概念的變遷與熱病治法的逐漸豐富,促成了溫病學的誕生。外感熱病的辛溫發汗與辛涼解表法,一向被看成傷寒和溫病表證治法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仲景對傷寒表證并未言“當辛溫解表”,或“當散寒邪”,而只云“當解表”、“當發汗”。并且對麻黃湯、桂枝湯發汗解表十分謹慎,除嚴格限定適應證之外,還囑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并且要溫覆,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不肯多用熱藥,其慎辛溫發汗若此,說明辛溫解表藥雖可用,又難以應用,稍有不慎即成誤治,變為壞病。仲景還對誤汗后變證,詳加論述,多達六十余條,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辛涼解表雖為廣義溫病學治療外感熱病的主要方法,但也不可過用寒涼,否則表閉不解,病亦不去。 正如葉天士所云:“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闭f明不到里熱亢盛的氣分階段,就不可應用寒涼藥物直折其熱,章虛谷也云:“邪在衛分,汗之宜辛涼表散,不可用涼。清氣熱不可寒滯,反使邪不外達而內閉,則病重也!眳蔷贤▽⒅倬肮鹬諡椤稖夭l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惡寒表證的溫病,此雖遭后世譏議,但其出方立論必有所據?傊,辛溫、辛涼發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則,過溫則有礙病勢之熱,過涼則閉其腠理,使邪熱不能外達,故均非所宜,但辛涼比辛溫易施,少有變證。
         張仲景關于溫病不惡寒的概念,在清代變成了可以有惡寒表證,導致寒溫關系的復雜化。其實質是使溫病與傷寒在初起證候上的差別消失。即古代春季狹義的溫病,擴展為泛發于四季的廣義溫病,等于而不是屬于廣義傷寒。病因之寒溫,緣于古今醫家認識上的差別,是為使用辛涼解表找理由,不是區分傷寒與溫病的依據。
230
 樓主| 發表于 2018-1-16 21:40:40 | 只看該作者

每一講內容都有網址,您可以點開隨時去聽,歡迎交流

點評

與其這樣浪費生命,不如看看《中西醫融合觀》,長點見識。  發表于 2018-1-17 07:58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02:40 , Processed in 0.0577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