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391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18:18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4月20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郁李仁”“石長生”“牛扁”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要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郁李仁”“石長生”“牛扁”三味藥。
        郁李仁,。又名郁子(《醫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藥材學》),小李仁(《全國中草藥匯編》)。原植物郁李又名:常棣(《爾雅》),白棣(《說文》),爵李(《本經》),雀李、車下李(《吳普本草》),山李、爵梅(《廣雅》),雀梅(《本草經集注》),棣梨、樣藜(《滇南本草》),秧李、穿心梅(《植物名實圖考》);榆葉梅又名:山櫻桃、赤棣(《爾雅義疏》);長梗扁桃又名:長柄扁桃(《中國果樹分類學》)。郁李仁采摘于夏秋兩季,曬干而得。其性平,味苦、甘,有潤肺滑腸,下氣利水的功效,能治療大腸氣滯,燥澀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腫,四肢浮腫,腳氣等癥狀。

        石長生,別名 丹草、長生草、丹沙草、生肌草、石中珠、巖浮萍、豬毛七、水豬毛七、豬鬃草、豬毛腳筋草,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解毒。主肺熱咳嗽;感冒發熱;癰腫疔毒。
      牛扁,根:苦,溫。有毒。祛風止痛,止咳平喘,化痰。用于咳嗽痰喘,腰腿痛,關節腫痛;外用于疥癬,瘰疬,并殺虱。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2392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19:18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中醫同道,大家晚上好,世中聯一技之長,空中課堂又和大家相會了!我是黃小平,本周五晚上(2023年4月21日)繼續和大家一起學習名老中醫之路:方藥中老先生的學醫四十年的回顧。方藥中老先生是四川省重慶市人,1940年師事南京名醫陳遜齋先生,對于祖國醫學理論,特別是經典著作,有較高的造詣,在統一辨證論治方法和步驟問題上尤多貢獻,臨床經驗豐富,尤其擅長肝病、腎病的治療。本周五繼續學習方先生學習體會中“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他認為西醫學中醫,中醫也可以學西醫。中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通過學習,相互取長補短,使自己所學能夠借助他方的長處得到更好的整理和發揮",他認為中、西醫現在是作為兩種不同的醫學客觀存在。
              祝賀上海中醫黃小平院長講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名老中醫之路:方藥中老先生的有關事跡。
   雖然此前有人講座,介紹過方先生的事跡,但是不同的人學習他,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方先生1921年10月14日 出生于四川省重慶市。
1940-1944年 從著名中醫陳遜齋學醫。
1944-1950年 在重慶開設"方藥中診所",開業行醫。
1951-1952年 參加西南衛生部中醫科工作。
1952-1957年 在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
1957-1958年 任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內科消化系主治醫師。
1958-1961年 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中醫研究班從事教學及臨床工作。
1961-1976年 在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內科工作。
1976-1995 先后任全國中醫研究生班副主任、副教授,西苑醫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1995年3月3日 逝世于北京。
方先生原名方衡,1940年,方藥中高中畢業后,由于父親早逝,家境日衰,遂考入重慶市郵局作郵務員。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志做中醫。這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全國名醫薈萃山城,經常舉辦學術講座,使他得以聆聽一代名醫精湛的學理和高超的醫術。在諸多名醫中,他最欽佩的是被譽為"京都四大名醫"之一的陳遜齋。陳是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的后裔。陳遜齋對這位勤奮苦學、聰敏善思的學生深為贊賞,隨為他改名為"方藥中",勉勵他"一生沉潛于方藥之中",預祝他"方藥必中"。這一段學習經歷,使方藥中受益終生。
感謝黃小平院長的講述和分享。
2393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0:03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4月22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藥知識普及讀本》。
         中醫學是既淺顯易懂,人人可學,人人能用的大眾醫學,也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現代科學仍然無法完全揭密的科學醫學。
        這本小冊子,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中醫的歷史概況,基礎理論構成,診法治病特色,養生保健方法。
        第一章: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
        第一節:醫緩診斷膏肓之病。
        第二節:醫和論述貪色致病。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主編的《中醫藥知識普及讀本》 第一章: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 第一節:醫緩診斷膏肓之病  第二節:醫和論述貪色致病。
        經歷了2006年反中醫思潮的風波,引起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視,意識到中醫科普宣傳的重要性,籌劃了“中醫中藥中國行”等大型宣傳活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特別邀請曹東義參加出版社編輯策劃會議,受邀主編《中醫藥知識普及讀本》一書,2007年6月出版,作為“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宣傳贈送的主要圖書。新任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為這部書寫了序言,國家局網站專頁介紹本書主要內容,成為中醫藥科普官方認定的主要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9年,該書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建國60周年科普著作二等獎。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394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0:44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4月24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與大家一起學習《中醫神志病學》一書,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醫學模式的的轉變,各類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中醫神志病學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門重要的兼顧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的學科。今天繼續學習第八章神志失常類疾病之癇病,祥情我們一起期待!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碩士導師王紅霞主任講座成功!她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中醫神志病學》第八章神志失常類疾病之癇病的有關內容。
        癇病又稱癇證、癇病、羊癲瘋等,是一種可以由先天性或后天因素,以突然意識喪失、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發作時可以發出怪叫聲,發病急促,清醒后如常人無異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發作性疾病,也是一種以具有持久性致癇傾向為特征的腦部疾病。
一般說,癇病是癲癇疾病在中醫的領域管癲癇疾病稱之為癇病;颊咴谌粘5纳罾锶绻艿襟@恐、害怕以及強光的刺激、噪音的刺激就會引起癲癇疾病的發作。
患有癲癇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定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禁煙禁酒,少喝容易興奮的飲品,避免感冒、感染和受涼,也要遠離吵鬧的場所,這樣都是可以有效預防癲癇疾病發作的。
患有癲癇疾病的患者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做一個詳細的檢查,明確病因以后針對性的治療,在治療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情和心態,這樣都是可以有效的預防癲癇疾病加重的。
      感謝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395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1:1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4月24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曹東義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
該書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上篇  醫經學派學術源流
第一章  醫經學派源流史略。

一、醫經學派形成與發展
在中醫學發展的原始經驗積累時期,沒有理論體系,只是砭石、針灸、方藥導引按蹺等具體治療措施的簡單創造與匯集,沒有理論內核,也就不會有醫經。后來隨著醫學實踐的深入,藏象、經脈、氣血、病機、治則等基本醫學理論出現,逐漸形成了基本理法內核,它將既往有關病證、方藥、具體治療措施等零散的、具體的經驗貫穿起來,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中醫學理論,為中醫學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原始醫學經典形成之后,經過歷代傳承注釋、實踐揚棄、拓展補充,從而產生新的醫學思想或新分支流派,這些新思想、新流派便構建了醫經學派體系。當然與其他學術理論體系的構建一樣,這個過程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
       祝賀河北中醫霍立軒中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曹東義主編的《醫經學派》(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上篇  醫經學派學術源流,第一章  醫經學派源流史略。
       “醫經學派”首先是“醫經”,先有經典,然后有學派。
   那么,中醫的“經典”是如何形成的?在哪個時代形成的?誰創立的?
         現代研究表明,被皇甫謐認為是《黃帝內經》的《素問》和《靈樞》,形成于東漢時期。當然,其理論淵源絕不是“東漢當下”,而是更為久遠。這個久遠,最起碼是司馬遷《史記》所說的“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扁鵲言醫為方者宗”,也就是談論“醫經學派”,離不開研究扁鵲,探索扁鵲大貢獻,他對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創立和發展所做的貢獻。
        扁鵲生活在春秋末期,他之前的中華文化已經發展了幾千年,因此,誰啟迪了扁鵲的思想?
       或者,我們也可以問一下,老子、孔子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他們都有共同的思想源頭,不是歐美,不是東洋,而是華夏。
      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是緩慢而循序漸進的。
      感謝霍立軒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396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2:0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4月25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為大家講述《傅青主女科》種子篇(1)的原文與評注。
        請大家關注收聽盧青玉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傅青主女科》種子篇(1)的原文與評注。
       不孕癥曾經困擾過很多古人,他們在中醫“種子”技術的幫助下,很多人獲得治愈。
      傅青主說,婦人有瘦怯身軀,久不孕育,一交男子,即臥病終朝。人以為氣虛之故,誰知是血虛之故乎;蛑^血藏于肝,精涵于腎,交感乃泄腎之精,與血虛何與?殊不知肝氣不開,則精不能泄,腎精既泄,則肝氣亦不能舒。以腎為肝之母,母既泄精,不能分潤以養其子,則木燥乏水,而火且暗動以鑠精,則腎愈虛矣。況瘦人多火,而又泄其精,則水益少而火益熾,水雖制火,而腎精空乏,無力以濟,成火在水上之卦,所以倦怠而臥也。此等之婦,偏易動火。然此火因貪欲而出于肝木之中,又是偏燥之火,絕非真火也。且不交合則已,交合又偏易走泄,此陰虛火旺不能受孕。即偶爾受孕,必致逼干男子之精,隨種而隨消者有之。治法必須大補腎水而平肝木,水旺則血旺,血旺則火消,便成水在火上之卦。方用養精種玉湯。
      大熟地(一兩,九蒸)    當歸(五錢,酒洗 )
白芍(五錢,酒洗)     山萸肉(五錢,蒸熟)
水煎服。三月便可身健受孕,斷可種子。此方之用,不特補血而純于填精,精滿則子宮易于攝精,血足則子宮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惟是貪欲者多,節欲者少,往往不驗。服此者果能節欲三月,心靜神清,自無不孕之理。否則不過身體健壯而已,勿咎方之不靈也。
服藥三月后不受孕,仍月原方加杜二錢炒斷絲,續斷二錢,白術五錢上炒焦,云苓三錢,服數劑后必受孕。

        感謝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397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3:08 | 只看該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將開始~
今晚(2023年4月25日,周二)8點,相約燕趙中醫書院直播間,繼續聽《曹東義帶你一起學內經》第177講《靈樞·大惑論》。
歡迎各位群友轉發鏈接,邀請更多朋友參與講座!
直播期間,請勿發布無關鏈接,專心聽講座,謝謝配合!
   今日講座內容:

《靈樞·大惑論》第八十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嘗上于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發長跪,俛而視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后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2398
 樓主| 發表于 2023-4-27 20:23: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馬京雪 于 2023-4-27 20:54 編輯

     本周三晚上(2023年4月26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秀民給大家分享《傷寒論》,《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使外感病和部分雜病辨治有規律可循。創立辨證論治原則,提出中醫治療學一般指導原則。使理法方藥護綜合運用,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有效指導了后世中醫藥學術的發展。敬請期待王秀民講述《傷寒論》的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的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秀民主任在石家莊市中醫院講座成功!她給大家分享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的有關內容。
        外感病是一個過程,一般從表發病,首先表現太陽病,然后化熱入里,就有了陽明病、少陽病。也有人正氣不足,陽氣衰微,就會引起太陰病、少陰病。
疾病進入厥陰階段,就進入了后期,往往是寒熱錯雜,虛實并存,所以,看上去很混亂,有白虎湯證,也有承氣湯、柴胡湯,還有四逆湯、瓜蒂散、烏梅丸、白頭翁湯、麻黃升麻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等,讓人眼花繚亂,莫衷一是。
這是一盤殘棋,各種情況都可以出現。
這是外感與內傷互相轉化,混雜并存的局面。
只有心明眼亮,知源流、懂體系,會妙用,才能不困惑。
感謝王秀民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399
 樓主| 發表于 2023-5-2 20:46:11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4月27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烏韭”“羊桃”“藎草”三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分享了《神農本草經》中的“烏韭”“羊桃”“藎草”三味藥。
          烏韭,別名烏蕨(學名: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為鱗始蕨科、烏蕨屬植物,又名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蜢蚱參、細葉鳳凰尾等,是一種民間中草藥。烏蕨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省區。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肝炎、濕熱帶下、癰瘡腫毒、疼腮、口瘡、燙火傷、毒傷、狂犬咬傷、皮膚濕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傷出血。
        羊桃,也稱鬼桃、羊腸、萇楚、姚弋、御弋、細子!局髦巍
發熱,身暴赤色,除小兒熱,風水積聚,惡瘍。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煮汁,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浸酒服,治風熱羸老。
       藎草,別名黃草(《吳普》)、綠竹(《唐本》)時珍曰∶此草綠色,可染黃,故曰黃、曰綠也。功用主治:止咳、定喘,殺蟲。
①《本經》:"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藎草
②《藥性論》:"治一切惡瘡。"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2400
 樓主| 發表于 2023-5-2 20:48:03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同道,中醫愛好者:
        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成員雷寶淳跟大家一起學習《醫學三字經》,  作者是清代醫家陳修園。
   以詩贊之:醫學啟蒙三字經,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徑修園指,理法得來可順行。

    今天(2023年4月28日)分享的內容如下:
嘔噦吐第十六:
  嘔吐噦,皆屬胃,二陳加,時醫貴,玉函經,難仿佛,小柴胡,小腸謂,吳茱萸,平酸味,食已吐,胃熱沸,黃草湯,下其氣,食不入,火堪畏,黃連湯,為經緯,若呃逆,代赭匯。

癲狂癇第十七:
  重陽狂,重陰癲,靜陰象,動陽宣,狂多實,痰宜蠲,癲虛發,石補天,忽搐搦,癇病然,五畜狀,吐痰涎,有生病,歷歲年,火氣亢,蘆薈平,痰積錮,丹礬穿,三證本,厥陰愆,體用變,標本遷,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從連,和中氣,妙轉旋,悟到此,治立痊。

      期待雷寶淳分享,歡迎批評指正
                祝賀河北中醫雷寶淳在醫大講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學習了《醫學三字經》嘔噦吐第十六、狂癇第十七的有關內容。
      嘔吐,一種人體的保護性機制,可將食入胃內的有害物質排至體外,但頻繁而劇烈的嘔吐,則可引起多方面的有害后果。中醫將嘔吐加以區別,謂聲物俱出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聲無物為干嘔,F一般將胃內容物經食道口腔吐出,總稱嘔吐。分虛實兩類,實證因外感六淫、痰飲停積、宿食不消,及情志失調氣機逆亂所致。虛證多因脾胃氣陰不足所致。以和胃降逆為通治法,但仍當審因治本。嘔吐有實嘔、虛嘔、外感嘔吐、內傷嘔吐、寒嘔、熱嘔、痰嘔、氣嘔、食嘔、血嘔、脾虛嘔吐、陰虛嘔吐之分。
       噦,嘔吐時嘴里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干嘔, 又如:噦咽(氣窒塞不通);噦噫(打呃;打嗝兒)。
      癲狂,中醫病名。是一種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內傷,飲食失節,稟賦不足,致痰氣郁結,或痰火暴亢,使臟氣不平,陰陽失調,閉塞心竅,神機逆亂。其病位在心,與肝膽脾胃關系密切。癲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為特征,治以理氣解郁,暢達氣機為其大法;狂病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征。,降火豁痰以治其標。同時,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病情反復或發生意外的措施。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6 14:17 , Processed in 0.0872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