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451
 樓主| 發表于 2023-6-15 19:45:15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6月13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為大家講述《傅青主女科》產后篇2的原文與評注。
產后血崩,產后四肢浮腫,產后氣血兩虛乳汁不下,產后郁結乳汁不通。
      請大家關注收聽盧青玉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傅青主女科》產后血崩,產后四肢浮腫,產后氣血兩虛乳汁不下,產后郁結乳汁不通的有關內容。
      傅青主說, 少婦產后半月,血崩昏暈,目見鬼神。人皆曰惡血沖心也,誰知是不慎房幃之過乎。夫產后業逾半月,雖不比初產之二三日,而氣血初生,尚未全復,即血路已凈,而胞胎之損傷未痊,斷不可輕于一試,以重傷其門戶。無奈少嬌之婦,氣血初復,不知慎養,欲心大動,貪合圖歡,以致血崩昏暈,目見鬼神,是心腎兩傷,不特胞胎門戶已也。明明是既犯色戒,又加酣戰,以致大泄其精,精泄而神亦隨之而欲脫。此等之癥,乃自作之孽,多不可活。然于不可活之中,而思一急救之法。舍大補其氣與血,別無良法也。方用救敗求生湯。
人參(二兩)      當歸(二兩,酒洗)
白術(二兩,土炒)   九蒸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蒸)    山藥(五錢,炒)
棗仁(五錢,生用)   附子(一分或一錢,自制)
水煎服。一劑而神定,二劑而暈止,三劑而血亦止矣。倘一服見效,連服三、四劑,減去一半,再服十劑,可慶更生。此方補氣以回元陽於無何有之鄉,陽回而氣回,自可攝血以歸神,生精而續命矣。
(亦有中氣素虛,產后頃刻血崩不止,氣亦隨之而脫。此至危之證,十常不救者八、九,惟用獨參湯尚可救活一、二。遼人參去蘆五錢,打碎,急煎,遲則氣脫不及待矣。煎成徐徐灌之,待氣回再煎一服灌之。其馀治法參看血崩門。但產后不可用杭芍炭以及諸涼藥。然此證皆系臨產一、二日前入房所致,戒之。

      感謝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452
 樓主| 發表于 2023-6-15 19:45:51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6月14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學習國醫大師路老的《路志正醫林集腋》,路老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中醫學家。為了將其從醫數十年積累起來經驗,他編輯的《路志正醫林集腋》采取以醫話為主的形式整理成書,137篇文章短小精悍,說理透徹,言簡意賅,其內容翔實、病種多樣、見解獨到、論述精辟、理論與臨床聯系緊密。敬請王秀民講述感冒不容忽視、風濕郁表發熱、濕邪郁表低熱、蒿芩清膽療低熱、濕熱誤下成寒濕。
              祝賀河北中醫王秀民主任在石家莊市中醫院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了國醫大師《路志正醫林集腋》之感冒不容忽視、風濕郁表發熱、濕邪郁表低熱、蒿芩清膽療低熱、濕熱誤下成寒濕。
         路老認為:現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過食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健,聚濕變濁生痰,痰阻脈絡,血行瘀滯形成痰瘀互阻,痹阻血脈,引發的冠心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調中央以通達四旁”。若肥甘無度,致使脾胃損傷,濕濁中阻,積久生痰,濕濁上蘊胸中,則胸陽不展;痰濁上逆,阻滯血脈,則痹塞不通;中陽虛弱則寒自內生,與外寒內外合邪,上犯心君,則胸陽痹阻,心脈不通,發為胸痹。因此治療濕蘊者,當健脾運濕,濕祛則胸陽自展;痰阻者,當健脾化痰,痰消則血脈自通。
在辨治冠心病過程中,十分注重升降藥物的運用。在升脾陽方面,如系濕濁為患,阻礙氣機者選用藿香、蘇梗、葛根、荷葉、荷梗等;若為脾虛下陷者,選用柴胡、升麻、白術等。在和胃降濁方面,多用枳實、厚樸、橘皮、半夏、竹茹、旋復花。又因肺主氣,主宣散肅降,氣宣則濕化,故兼用杏仁、枇杷葉、桔梗等以加強其利氣祛濕、肅肺降逆之功效。并善于將兩種不同性味的中藥組成藥對,如:荷梗配藿梗,麥芽配谷芽,山藥配白術,菖蒲配郁金,桂枝配丹參,木香配丹參,枳殼配旋復花,黃芪配當歸等,以利氣機的升降開合,氣血之順暢條達,對治療與脾胃失調有關的心痹,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感謝王秀民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453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18:30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學院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6月15日)我們將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來共同學習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神農本草經》。今天要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蕁”“落葵”“蘩縷”“蕺”四味藥。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為主要參考書目,分享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蕁”“落葵”“蘩縷”“蕺”四味藥。
        蕁,草名,即知母。--《本草綱目●草部一》。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對生,卵形,開穗狀小花,莖和葉子都有細毛,皮膚接觸時能引起刺痛。莖皮纖維可以做紡織原料。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
        落葵,又名藤葵(《食鑒》)、藤菜(《綱目》)、天葵(《別錄》)、繁露 (同)、御菜(俗)、胭脂菜。
       「主治」滑中,散熱(《別錄》)。利大小腸(時珍)。
      蘩縷,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瘀止痛,催乳。用于腸炎,痢疾,肝炎,闌尾炎,產后瘀血腹痛,子宮收縮痛,牙痛,頭發早白,乳汁不下,乳腺炎,跌打損傷,瘡瘍腫毒。
活血,去瘀,下乳,催生。治產后瘀滯腹痛,乳汁不多,暑熱嘔吐,腸癰,淋病,惡瘡腫毒,跌打損傷。
      菹菜(恭)、魚腥草。
    「主治」蠼 尿瘡(《別錄》)。淡竹筒內煨熟,搗敷惡瘡、白禿(大明)。散熱毒癰腫, 瘡痔脫肛,斷 疾,解 毒(時珍)。
感謝張慧康碩士講述和分享!

2454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19:37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同道,中醫愛好者:
        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成員雷寶淳跟大家一起學習《醫學三字經》,  作者是清代醫家陳修園。
   以詩贊之:醫學啟蒙三字經,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徑修園指,理法得來可順行。

    今天(2023年6月16日)分享的內容如下:
痰飲第二十:
  痰飲源,水氣作,燥濕分,治痰略,四飲名,宜斟酌,參五臟,細量度,補和攻,視強弱,十六方,各鑿鑿,溫藥和,博返約,陰霾除,陽光灼,滋潤流,時醫錯,真武湯,水歸壑,白散方,窺秘鑰。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癥,津液干,七味飲,一服安,金匱法,別三般,二陽病,治多端,少陰病,腎氣寒,厥陰病,烏梅丸,變通妙,燥熱餐。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
  傷寒病,極變遷,六經法,有真傳,頭項痛,太陽編,胃家實,陽明編,?鄧I,少陽編,吐利痛,太陰編,但欲寐,少陰編,吐蚘渴,厥陰編,長沙論,嘆高堅,存津液,是真詮,汗吐下,溫清懸,補貴當,方而圓,規矩廢,基于今,二陳尚,九味尋,香蘇外,平胃臨,汗源涸,耗真陰,邪傳變,病日深,目擊者,實痛心,醫醫法,腦后針,若瘟疫,治相侔,通圣散,兩解求,六法備,汗為尤,達原飲,昧其由,司命者,勿逐流。
      期待雷寶淳分享,歡迎批評指正
               祝賀河北中醫雷寶淳在河北醫大講座成功!他講述了《醫學三字經》痰飲與消渴第:傷寒瘟疫的有關內容。
  痰飲與消渴,都是陰液不正常的疾病,前者主要是脾虛津液輸布運化不好,后者是陰液過度損耗而出現的病癥。
      過去認為傷寒與瘟疫是不同的疾病,現在看來它們基本都是各類傳染病的總稱,都是研究的“共性問題”,也就是不論西醫說有多少傳染病,中醫藥都可以按著張仲景、吳又可的方法,進行辨證論治。
   新冠和非典,都告訴我們,這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不要認為西醫很強大解決了傳染病的問題。
大家小看了病毒,尤其是現代社會很復雜,生物戰的威脅,也告訴我們不能輕視中醫的作用。
這是祖先千百年探索的經驗。
      感謝雷寶淳的講述和分享。

2455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0:23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6月1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中醫藥知識普及讀本》。
         中醫學是既淺顯易懂,人人可學,人人能用的大眾醫學,也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現代科學仍然無法完全揭密的科學醫學。
        這本小冊子,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中醫的歷史概況,基礎理論構成,診法治病特色,養生保健方法。
        第二章:中醫巧妙認識生態人體。
       第四節:人人必須升降出入。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的有機整體,這一點與現代生物學的認識完全一致,F代生物學認為,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陳代謝。
        中醫的經典《內經》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息,則生機化滅。出入廢,氣立孤危。"也就是說,生命代謝的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基本的就是上升與下降的過程,或者是從人體里排出與從體外吸收的過程。這是一切生命都具有的基本特征,沒有例外。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曹東義主編的《中醫藥知識普及讀本》   第二章:中醫巧妙認識生態人體。  第四節:人人必須升降出入。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閉環管理”的生命體,并且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似乎與西醫的“新陳代謝”一樣,其實,中醫的“升降出入”遠比“新陳代謝”更富有智慧。
        因為“升降出入”,除了新陳代謝的內容之外,更重的是說人的生命與時空密切聯系!秲冉洝氛f:“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感謝王群才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456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1:02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6月18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姬領會與大家一起繼續學習《臨證本草》一書。全面準確的把握中藥效用,并能靈活應用,這對于一名中醫臨床醫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臨證本草》一書把每味中藥談的比較透徹和全面,特別是一些經驗,拿來就能用。今晚,我們一起學習!
            祝賀山東淄博名醫姬領會院長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繼續學習了《臨證本草》一書關于防風的有關內容。
         防風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細長圓柱形,淡黃棕色。莖單生,自基部分枝較多,與主莖近于等長,有細棱,基生葉叢生,有扁長的葉柄,基部有寬葉鞘。
防風根供藥用,為中國東北地區著名藥材之一。有發汗、祛痰、驅風、發表、鎮痛的功效,用于治感冒、頭痛、周身關節痛、神經痛等癥。
防風以根入藥。味辛、甘,性溫。有解表發汗、祛風除濕作用,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發熱、關節酸痛、破傷風;此外,防風葉、防風花也可供藥用。
感謝姬領會院長的講述和分享。
2457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1:3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6月19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
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二、醫經學派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醫學發展的歷史過程很悠久,從原始經驗積累,到逐漸形成理論體系,并且在傳承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指導、生產力的進步,環境文化的滋潤,以及醫學家的相繼探索。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二)醫學發展的推動
1.醫衍掌握藥物劑量很精準
2.醫緩準確判斷病入膏肓,佯病難瞞指下脈
3.醫和論述六淫與女色致病
       祝賀河北中醫霍立軒中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主編的《醫經學派》,醫經學派形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醫學發展的推動。1.醫衍掌握藥物劑量很精準;2.醫緩準確判斷病入膏肓,佯病難瞞指下脈;3.醫和論述六淫與女色致病。
      中華文明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明,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傳說所代表的“天人相關理念”,女媧摶土造人重視“氣機”的觀念,伏羲八卦哲學推演天道、地道與人道的關系,傳說時代的文化啟迪了中醫的哲學智慧!逗訄D》《洛書》思想體現了自然整體生成的世界觀。黃帝向岐伯請教醫學也是為了“陶一世之民,同躋于壽域矣”。因此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生老病死,都是中華文明特別關注的問題。
      醫經學派萌芽于甲骨文時代,成熟于春秋末期的扁鵲時代,發展于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傳承于張仲景之后的歷代醫家,時間跨度很長。這個過程也是由“道”的建立與持續傳承,乃至“術”的不斷發展創新而日益豐滿而成為根深葉茂的系統體系的過程。
    《左傳·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載:“晉侯使醫衍鴆衛侯。寧俞(衛侯的臣子)貸(賄賂)醫,使薄其鴆,不死!
    《左傳·成公十(公元前581)年》云:晉(景)“公疾。筢t于秦。秦伯使醫緩(緩,秦醫之名)為之!
    公元前552年,楚醫斷定絕食臥冰而裝作大病不起大臣的病情時,用“瘠(杜注:瘠:瘦也)則甚矣,而血氣未動(杜注:言無疾)”的話來概括其“病情”。
   這些零散的記載,都反映了當時中醫學發展的狀況。
    感謝霍立軒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458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2:19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3年6月20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為大家講述《傅青主女科》產后篇3的原文與評注。
新產治法,產后用藥十誤,產后寒熱。產后血塊、血暈。
      請大家關注收聽盧青玉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醫學碩士盧青玉主治醫師講座成功!她為大家講述了《傅青主女科》產后篇3的原文與評注之新產治法,產后用藥十誤,產后寒熱。產后血塊、血暈。
       傅青主說,婦人甫產兒后,忽然眼目昏花,嘔惡欲吐,中心無主,或神魂外越,恍若天上行云,人以為惡血沖心之患也,誰知是氣虛欲脫而然乎!蓋新產之婦,血必盡傾,血室空虛,止存幾微之氣;倘其人陽氣素虛,不能生血,心中之血,前已蔭胎,胎墮而心中之血亦隨胎而俱墮,心無血養,所賴者幾微之氣以固之耳。今氣又虛而欲脫,而君心無護,所剩殘血欲奔回救主,而血非正血,不能歸經,內庭變亂而成血暈之癥矣。治法必須大補氣血,斷不可單治血暈也;或疑血暈是熱血上沖,而更補其血,不愈助其上沖之勢乎?不知新血不生,舊血不散,補血以生新血,正活血以逐舊血也。然血有形之物,難以速生,氣乃無形之物,易於迅發,補氣以生血,尤易於補血以生血耳。方用補氣解暈湯。
人參(一兩)      生黃耆(一兩)
當歸(一兩,不酒洗)  黑芥穗(三錢)
姜炭(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暈止,二劑而心定,三劑而血生,四劑而血旺,再不暈矣。此乃解暈之圣藥,用參、耆以補氣,使氣壯而生血也;用當歸以補血,使血旺而養氣也。氣血兩旺,而心自定矣。用荊芥炭引血歸經,用姜炭以行瘀引陽,痰血去而正血歸,不必解暈而暈自解矣。一方之中,藥止五味,而其奏功之奇而大如此,其神矣乎。
原方極妙,不可加減。

      感謝盧青玉主治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459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3:00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6月21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高春花給大家分享《經絡腧穴學》。第10講主要學習足少陰腎重點腧穴。學習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復溜,陰谷,大赫等重點腧穴的定位、主治及配穴理念。
             祝賀河北中醫針灸講師高春花主治醫師講座成功!她給大家分享了《經絡腧穴學》第10講,論足少陰腎重點腧穴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復溜,陰谷,大赫等重點腧穴的定位、主治及配穴理念。
      足少陰腎經,簡稱腎經,是十二經脈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內后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
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足少陰腎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五至七點,即酉時。若小孩身體不好,在三至五歲時,父母可輕輕指壓其脊骨兩側,從頭椎至腰椎,能引導虛熱下降。腎陽不足,水腫病會加強于腎經。腎臟強者才能長壽。
    感謝高春花主治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460
 樓主| 發表于 2023-6-22 22:24:03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6月22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總論第一講“中藥與中藥學”,內容為中藥、中藥學的含義及中藥學概況。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與大家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第一講“中藥與中藥學”,內容為中藥、中藥學的含義及中藥學概況。
        張廷模,男、1944年生,四川省安岳縣人。自幼隨父母診病,1978年考取成都中醫學院研究生,有幸隨名師凌一揆教授潛心學習臨床中藥學。
1980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該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藥學學術帶頭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專家
主張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提出了中藥藥性"三性說"、"一物二氣說"、"配伍的相對性"等一系列藥性理論觀點,并對中藥功效記述的完整性和術語的規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感謝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6 18:06 , Processed in 0.0990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