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2601
 樓主| 發表于 2023-11-8 08:17:3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3年11月4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外求內養找健康》這本書的內容。
        國醫大師李士懋的 序言:健康長壽是人們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不懈的追求,中醫幾千年以來,對此積累了深厚的理論,探索出豐富的經驗。
        引言:養生保健是中醫的一個理念,也是古人千百年來不懈的追求,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探索的道路曲曲折折,逐漸尋找出來一些正確的方法和理論,值得人們珍惜和借鑒,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隨意創造,也不能推倒重來。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藥,探索可貴難可靠。
        第一節:《山海經》的寶物令人向往。
       4   東山很奇特,食魚防疫疾。
       5    中山奇物多,服食美顏色。
        6    海內有奇人,海外新事多。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外求內養找健康》國醫大師李士懋所做的序言和 第一章:自古向外求仙藥,探索可貴難可靠。 第一節:《山海經》的寶物令人向往。 4   東山很奇特,食魚防疫疾。 5    中山奇物多,服食美顏色。 6    海內有奇人,海外新事多。
        李士懋大師晚年與我接觸比較多,他對于中醫事業復興的很多做法令我感動!渡胶=洝逢P于海內外、山內外、大荒之外很多神奇的描述。令人向往,秦皇漢武也希望達到神仙的境界,健康長壽,永駐人間。
但是,生命不能創造,只能保養;生命只是一個過程,做得再好,也不過是拓展一下寬度,拉長一點長度,這都需要符合養生之道,具有中醫的大智慧。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602
 樓主| 發表于 2023-11-8 08:18:25 | 只看該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3年11月5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姬領會與大家一起繼續學習《臨證本草》一書。全面準確的把握中藥效用,并能靈活應用,這對于一名中醫臨床醫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臨證本草》一書把每味中藥談的比較透徹和全面,特別是一些經驗,拿來就能用。今晚,我們一起學習!
              祝賀山東淄博名醫姬領會院長講座成功!他與大家一起繼續學習了《臨證本草》中升麻的有關內容。
        升麻,又被稱為周麻。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葉似麻,其性上升,故名。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 并云∶升麻,一名周升麻。則周或指周地,如今人呼川升麻之義。今《別錄》作周麻, 非省文,即脫誤也!
        【性味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內服:煎湯,用于升陽,3-6克,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熱解毒,可用至15克,宜生用;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中藥的作用原理,不是化學分析所可以完全解釋的,比如有研究說,升麻根莖含升麻堿(Cimicifu- gine)、水楊酸(Salicylic acid)、鞣質(Tannin)、樹脂(Resin)、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升麻甙(Cimi- cifugoside)、升麻醇木糖甙(Cimigenol xyloside)等.興安升麻根莖含升麻素(Cimitin)、生物堿(Alkaloid)、糖類、樹脂、甙、異阿魏酸、阿魏酸和咖啡酸, 尚離析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升麻醇(Cimigenol)、升麻醇木糖甙、興安醇(Dahurinol,C30H48O5,熔點237~237.5℃).大三葉升麻含生物堿、升麻素、升麻甙、升麻醇木糖甙、異阿魏酸等.
        中醫用中藥,組成方劑,是幾味藥得到組合效應,不是西藥的單一靶點對抗,于此可見一斑。
感謝姬領會院長的講述和分享。
2603
 樓主| 發表于 2023-11-8 08:19:00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3年11月6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霍立軒中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
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第三章  醫經學派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
二、建立針灸循經虛實補瀉體系
針灸治療疾病,以其簡便廉驗和安全有效,逐漸受到世人的重視,目前已傳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的學術原理不能簡單地用神經調節進行概括,而是有獨特的認識。
(一)針刺不同于神農嘗百草
(二)九針不同各有所用
       祝賀河北中醫霍立軒中醫師在隆堯縣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第三章  醫經學派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之(二)建立針灸循經虛實補瀉體系
針灸治療疾病,以其簡便廉驗和安全有效,起源很早,但是形成體系比較晚。
十一脈灸經的時代,只有“脈”,無經無絡無腧穴,各脈之間不聯系、與臟腑之間不絡屬,不循環,那個時代不可能“建立針灸循經虛實補瀉體系”,只有到了三部九侯屬臟絡腑、屬腑絡臟的時代,才能確立“針灸循經虛實補瀉體系”。
這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深入的認識過程,它的形成“集大成于扁鵲”,而成熟于《素問》《靈樞》《難經》成書的漢代。
      《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了這個過程,好像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其實屬于“托名”而已:“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愿聞其情!
        通過《醫經學派》的研究,就是要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找到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真實脈絡,然后在堅實的基礎上,傳承創新,不斷發展。

    感謝霍立軒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2604
 樓主| 發表于 2023-11-8 08:23:3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23年11月7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中醫藥大學扁鵲文化研究院曹東義講述,主要討論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書《天回醫簡》與扁鵲脈學的關系,以及后代傳承。
請大家批評指正。
       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土門社區衛生站東側,當地俗稱“老官山”,2012年7月,考古人員在成都地鐵三號線施工時發現了4座漢代墓葬。
首先帶來驚喜的,是一號墓出土的大約50枚木牘。這些黝黑的木牌記載了官府文書、求子巫術等內容。簡牘文物在四川,以往都因環境條件的關系而難以保存。
考古工作者更加沒有料到,木牘的發現還只是個開始,三號墓出土的大約 950支醫書等竹簡,填補了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的重要空白。這些簡牘包括五部醫書以及一本治療馬病的獸醫書,所列病癥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五官科、傷科等等。
     一部記載有“敝昔曰”的竹簡。質地雖已如面條一般綿軟,卻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經考證,“敝昔”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扁鵲對于中國古代經脈醫學具有開創之功,《史記》曾言“自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如今,扁鵲所著醫書已經失傳,而考古工作者在老官山漢墓中搶救出的這部醫書,則如神助般為今人提供了復現扁鵲學派醫學經典的希望。
     ·敝(扁)昔(鵲)曰:人有九徼(竅)五臧(藏)十二節,皆朝于氣。一
之次。故曰:脈再至曰平,參至曰離經,二
,再員(損)離亶,參員(損)曰爭(靜),靜者奪血。三
不至,死。一曰少氣。右方百字,耑期 四
【注釋】
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
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氣
行盡,則周遍于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
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
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十度。
       三至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人一
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
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節,
一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澀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陽是也。四至而緊,
則奪形。
脈五至者,死。
     ·敝(扁)昔(鵲)曰:心病之正,亟(極)微(微)、亟(極)精,以觀死生,可十全也。5
府精五者,五色之出入,華精相襲,6
·心甬(通)天為夏。7
·肺甬(通)天為秋。8
·肝甬(通)天為。9
·腎甬(通)天為冬。10
·脾甬(通)天為中州。11
·金之甬(通)天氣為天府。12
·臂之大會(陰)為脈口。13
【注釋】
    ·青色之用(通)天
·黃
·白色之甫(通)天為  九貳
·黑色之通天  一0
·客色爲
·色與脈不口,不應口口口一三貳
    敝(同)昔(鵲)曰:脈句(鈎)至者曰病出心心,心曰善悲,得之憂,上口一四
肺。毛至曰病出於肺。志曰耑(喘),上見血,下見器音,得之口一五
肝。弦至曰病出于肝,血塞不類,宜善畏,見好女則誘然口一六
腎。臂(辟辟)如單(彈)石者,病出於腎,骨(滑)(湍湍)流,六口一七
四枝(肢),汗風具(俱),希(晞)於身,得在睪會(陰),不亟口一八
脾。至如鳥之豆(噣),如水之深,病出於脾,內圓五臧(藏),骨肉不相箸  一九
口未已而使內,汗幾筋脈,女口得之備口。
       敝(扁)昔(鵲)曰:所胃(謂)五色者,脈之青白相乘者,脈亂甚即脈口□7二一
節色主為乘。凡脈與五色變,內乘外者死,外乘內者可以每(毒)二二
始生,甚微(微)且精,其在蒿膚之時,幾於色變,不亟□ 二三
即入舍於脈。在脈之時,悗易(惕)善驚。不亟寫(瀉)即入舍□二四
即人舍於骨。在骨之時,二五
【注釋】
  ·敝(扁)昔(鵲)曰:白乘白,病自已,所胃(謂)白乘白者 二六
·白黑相乘者,傷肺矣,以夏死。二七壹
·倉(蒼)乘倉(蒼),可治而久。二八壹
·倉(蒼)白相乘者,不治,以秋死。二九壹
·赤乘赤,不死,且驚,後乃折。三O壹
·赤乘黑,不治,以冬死。三一壹
·口,以夏死。三二壹
     ·赤乘倉(蒼),曰涓(消)渴也,可治。三三壹
·黑乘黃,是內單(癉)也,以冬死。三四壹
·黑乘黑,曰奪血,不雨(痛),發為水,童(腫)以足始口 三五壹
【注釋】
   ·黃乘倉(蒼)是口 二九貳
·敝昔曰:口
·脣反人盈,肉已死,甲及乙口己,三一貳
·汗出如貫朱(珠),搏(摶)不流,氣已死,朝則夕死,夕  三二貳
·面黑紫匯口  三三貳
·舌巷(卷)寒口  三四貳
【注 釋】
    舍於目,是氣蹶而上善咎,下不能久立D三六
氣之汁也,宜善悲,不亟趣(瀆),必路三七
工十中六。所胃(謂)相目之陰陽者,非相平人也,皆病之直五氣之見 三八
故審知五色五脈之青白,與五色五氣之下上,所謂口口區 三九
【注釋】
    五色甬(通)天。脈之出人,與五色相應也,獻(猶)鄉(響)之應聲也,猶京(影)象刑(形)也,四十。
聲也,氣之精也。京(影)之象刑(形),會(陰)易(陽)之 四一
知死生之期,謹精莞脈,毋與眾口。其人口四二
委之福,五色不坐,脈應周利,是箴(鍼)應也,工者取盈脈睢肝脈口四三
【注釋】
    散簡
口園清,名曰脈團 四四
五,所胃(謂)精者,雜 四五
屆口財圖日巫男題  四六
面黑,此治病入舍園 四七
口無爲而勞且 四八
2口在蒿之時也口 四九
口在目,故毛圈(腠)口  五O
五三
五四[四]
【注釋】
脈書·上經


2605
發表于 2023-11-8 16:57:39 | 只看該作者
中醫學是全世界傳統醫學中比較落后的一種
http://www.wshr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631
(出處: 導航中醫藥)
2606
發表于 2023-11-10 10:00:50 | 只看該作者
需要明確的是,上百年來中醫黑們的呼聲從來都是亙古不變的那四個字,“廢醫驗藥”,即廢其玄學理論體系,對藥物用現代科學方法檢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從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從來都不是全盤否定。
2607
發表于 2023-11-10 10:14:38 | 只看該作者

中醫學,是現存巫術的活化石。復興中醫是反科學行為,是載入史冊的復古倒退之舉動。

點評

勾股定律現在還在學,這家伙認知辨別科學的能力非常低  發表于 2023-11-12 20:07
你不會醫療技能,別人會怎么成了反科學行為?  發表于 2023-11-12 20:04
2608
發表于 2023-11-14 07:31:58 | 只看該作者
中醫理論體系愚昧落后荒誕不經,這些主觀臆想的糟粕理論阻礙了中國科學進步。
2609
 樓主| 發表于 2023-11-19 07:36:0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3年11月8日)的空中課堂由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院劉敬章主任講座,我們繼續來學習《中醫沉思錄》的內容,題目是:孤獨的百年中醫。近100多年以來,中醫在科學化與現代化的浪濤中一再面臨嚴峻的挑戰。并不斷的在時代的潮流中尋找自身的歸宿。然而中醫能否自立于世界未來科學之林,其關鍵不在于能否被驗證、被解釋、被改造,而在于能否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發展自己。中醫教育幾十年以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從而走向了用與自己不相容的西方醫學規范來改造自己的艱難歷程。不在沉思中奮發,就在沉思中消亡。中醫還有藥可醫嗎?歷史的車輪在等待著有力的手臂,時代的風雨在呼喚著堅強的翅膀,F代自然科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空前的變革,振興中華民族文化和中醫科學哲學思想將帶來整整一代未來科學和未來文明。
              祝賀河北中醫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院劉敬章主任講座成功!他與大家繼續學習了《中醫沉思錄》的內容,題目是:孤獨的百年中醫。
     2023、2、24日,我在燕趙中醫網刊登了一篇文章《中醫頭上三座山,禁錮國手二百年,可以超越難推翻》,這是我發在《中國中醫藥報》上的一篇文章《專家觀點丨曹東義:中西醫應從“求同存異”轉為“求異存同”》改編補充之后的稿件,我還發了一首小詩:
復興中醫,必須深入認識歷史成就、腳下道路、未來目標,有道是:
復興中醫戰略
中醫頭上三座山,禁錮國手二百年。
解剖嚇到王清任,病名蒙蔽上工眼。
化藥泛濫成災難,醫者融合亮寶劍。
理論自信出療效,五醫傳承是關鍵。
中醫與西醫屬于不同的學術體系,必須“求異存同”(尊重差異為第一義),才能做到中西醫并重,并逐步走向復興。過去強調“求同存異”(追求一致為第一義),造成了中醫學術內涵的不斷萎縮,比如在西醫病名之下辨證治療,中醫就處于發現不了目標,也評價不了結果的尷尬地位,就不能“卓然自立”。
  毫無疑問,西醫的學術體系,對于中醫來說,有強大的技術壁壘,比如解剖生理、疾病名稱、化學制藥,中醫藥如果不能在學術原理上突破這三大壁壘,就難以找到學術自信的基礎,也難以獲得發展的廣闊空間。
  結構決定功能具有局限性
       中醫的疾病觀強調暫時性和可轉化
    “非藥物療法”是一個歧視性稱謂
    “中醫之道”有不同層次的表述。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2610
 樓主| 發表于 2023-11-19 07:36:53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3年11月9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二十講“發散風寒藥:紫蘇葉、生姜、香薷、荊芥”,內容為紫蘇葉、生姜、香薷、荊芥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注意。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第二十講“發散風寒藥”紫蘇葉、生姜、香薷、荊芥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注意。
        紫蘇葉性味:辛,微溫,無毒;歸經: 脾經、肺經二經。
1、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
3.用于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4.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香薷,性味:辛,微溫。歸經:入肺、胃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荊芥,味辛;微苦;性微溫。入肺、肝經。
      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感謝張慧康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1 10:17 , Processed in 0.0793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