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3011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19:50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各位中醫同道,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劉云雙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醫之路》 ,(2024年11月22日)本次分享的是 天津市衛生局副局長,天津市中醫學院院長、教授 哈荔田, 寫的“學無止境,契而不舍”。
哈荔田,回族,河北保定人,幼承庭訓,家學淵源。1935年畢業于北平華北國醫學院,以成績優異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 諸名家賞識。畢生致力于臨床和中醫教育事業。臨床上重視胃氣,長于內科,尤精于婦科。著有《婦科醫案醫話選編》等。
              祝賀河北中醫劉云雙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醫之路》 哈荔田先生寫的“學無止境,契而不舍”。
        哈荔田(1912-1989),出身于中醫世家,少年侍醫于父親哈振岡,被當地群眾稱為“小哈先生”。1931年考入華北國醫學院,師承施今墨、周介儒等名醫,于1935年畢業,即懸壺津門。1954年在天津市中醫門診部(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前身),1955年3月調往天津市衛生局任副局長,1958年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
     哈氏自幼喜讀經書,對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翼》、《傷寒貫珠集》、《千金翼方》、《本草從新》尤其對內科《千金翼方》、《赤水玄珠》、《廣瘟疫治》,婦科《付青主女科》、《濟陰綱目》、《沈氏婦科拜要》以及《本草從新》、《本草經疏》、《中醫臨床方劑》等書頗有研究。哈氏學術造詣高深,治學嚴謹,善于博采眾長,重視臨床實踐,教書育人,早年的學生有吳咸中、陶甫、石學敏、趙藕善等知名專家,近年所帶研究生也都在教學、臨床發揮了骨干作用。
       他認為不讀《內經》,不參悟經旨,則學無根本,基礎不固!秲冉洝废抵嗅t理論之淵源,后世醫家雖然在理論上多所創見,各成一家之言,但就其學術思想的繼承而言,無不發自《內經》。而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乃臨床醫家之圭臬,辨證論治之大法。醫者不讀仲景之書,則臨床治無法度,依無準繩。注家之中應首推尤氏之《傷寒貫珠集》、《金匱心典》,其注簡明精當,剴切詳明,不浮不隘。倡讀中醫經典著作,非為崇古,亦非守殘抱缺,而是為更好地發掘、整理祖國醫學,古為今用。不了解中醫學術之源流,既無從分辨其精華糟粕,所謂中醫現代化也將是遙遙無期矣,對于中醫學術,應當尊古而不泥古,繼承是為了發揚,博采眾長務求融會貫通。在臨床中務求圓機活法,即守其常,又達其變,庶能獲桴鼓之效。
       主張“以胃氣為本”,用溫補、清養二法,常相得益彰。在疾病治療大法確立前提下,每喜佐用適當之氣分藥,以調暢氣機,運行氣血,調和臟腑。婦女以血為本,以氣為用,然氣血的化生、運行、敷布均與臟腑尤其是肝脾腎三臟功能活動有關,因此調治婦女病需要重視肝脾腎三臟作用,并應注意三者之間關系。
        感謝劉云雙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12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0:3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1月23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接著學習第七章剩下的后半部分。
        第八章:當校長,育人才,倡導中醫自立。
      這章內容較多,分為幾節學習:
       第一節:創建中醫學院,把中醫教育納入國家正規教育系列,也是中醫界夢寐以求的理想,建國前中醫界為此奮斗了幾十年。丁甘仁先生籌備的中醫學校1917年正式開學。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早期的學生黃文東,任母校的教務長,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選為主席團成員。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  第八章:當校長,育人才,倡導中醫自立。
      創建中醫學院,把中醫教育納入國家正規教育系列,也是中醫界夢寐以求的理想,建國前中醫界為此奮斗了幾十年。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法規頒布后,上海神州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等人帶頭提出抗議,還聯合了其它省市的中醫藥同業組織“醫藥救亡請愿團”。19個省市的醫學團體代表晉京請愿,爭取辦學立案,遭到教育總長汪大燮的拒絕。丁甘仁先生等經過籌備,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7年正式開學。他還親自為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制定了校訓:精、誠、勤、篤4個字。開學典禮那天,全體師生和教職員工以及10余位建校發起人都出席了典禮儀式,包括丁甘仁、夏應堂、費訪壺、謝觀、柯春喬、金百川、陸家軒、何懋甫、張禾芬、錢庠元以及黃體仁、邵驥、趙紹承、徐訪儒等,還有其他中醫界的來賓。1923年章太炎先生曾經在杭州中醫專門學校講述《傷寒論》,該講稿刊登于《中國醫學院院刊》第一期,題名《傷寒論演講詞》,于1926年春季出版。后來刊登于1929年6月30日的《中國醫學院院刊》第二期,名稱叫《傷寒論》;1933年經過章次公幫助整理補充,后經太炎先生修改,收錄于《宋元明清名醫類案》,名稱恢復為《傷寒論演講詞》;后來又刊登于《蘇州國醫雜志》第十期,1936年夏季出版,也叫《傷寒論演講詞》。
          1927年,王一仁、秦伯未、章次公等創辦的中國醫學院,聘請章太炎先生做校長,太炎先生雖然被國民黨通緝,出行不便,但是他仍然不顧個人安危,慨然應允。
              蘇州國醫專門學校這所學校,由江蘇吳縣婦科名醫王慎軒創辦,1926年的時候叫蘇州女科醫社,1933年夏改稱蘇州國醫學社,聘請前清舉人唐慎坊為社長,1934年又遵照教育部頒布的私立學校規程,改組為“蘇州國醫學!,并聘請章太炎先生為名譽校長,章太炎先生親自為?短K州國醫雜志》題寫刊名,并為學校書寫了“誠敬勤樸” 4個字的校訓。1936年蘇州國醫學校創辦蘇州國醫研究院,聘章太炎先生為院長。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13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1:17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愛好者王洪昇。
      2024年11月24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六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五)
      內容簡介:專論給藥的法度;對時氣病口渴的護理原則。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講述了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五)論給藥的法度;對時氣病口渴的護理原則。
       《傷寒例》說:“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
         對于《素問·熱論》所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睆堉倬疤岢觯骸胺矁筛胁【阕,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边@反映出明顯的學術進步,“兩感傷寒”不再是死證了,但是也必須分表里,有先后不同的治療方法,不能守著一個方子,不知變通,不按照證候變化調整處方。對于神丹發汗、甘遂逐里的所謂“表里同治”,張仲景也進行了批評,說這是“言巧似是,其理實違”。提倡君子務本,舉一反三,由近知遠。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3014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1:55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1月25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中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
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中篇  醫經學派主要醫家
     第八章  王冰
     本周一我們學習王冰的醫論、制方、醫案。
      敬請聆聽馬京雪醫師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馬京雪中醫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    中篇  醫經學派主要醫家    第八章  王冰
     今天學習的是王冰的醫論、制方、醫案。
       以現可查詢到的資料看,尚未發現王冰針對具體疾病的認識及治法的闡述,可能臨床的機會并不多,故未有其臨床之精妙心得、諸病驗案可茲分享存世。王冰由次注《素問》而名揚千古,為后世樹立了《素問》正經正注的典范,開創了注釋醫經的風尚;闡釋了天地造化運氣玄機,對中醫學的傳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王冰之后五運六氣理論成為《內經》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林億認為,《素問》卷七失傳了600年之久,“竊疑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結論是“《陰陽大論》亦古醫經,終非《素問》第七矣”,形成“并論補亡”之說。
        王冰次注《素問》廣泛引用以為注釋,包括引證文史經書注釋;引用道家經典注釋;證引醫學典籍注釋;《素問》不同篇章經文互引,加強前后內容聯系。通過王冰次注,移錯簡,內部整序;刪除衍文,凝練冗贊;發現脫簡,增補經義;改正誤文,自行統一;分章合節,理清層次;內部求證,融會貫通,使《素問》內容系統化。
歷代對王冰注經的功過均有評價。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王冰)所注排決隱奧,多所發明。其稱‘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不必去火,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遂開明代薛己諸人探求命門之一法,其亦深于醫理者矣!

      感謝馬京雪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15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2:4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1月26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院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結語篇一一讓中醫婦產科在當今時代重新發光”。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院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路志正婦產科學術經驗集》之“結語篇一一讓中醫婦產科在當今時代重新發光”。
        自從扁鵲創立中醫婦科,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不斷實踐,不斷發展,到漢代末年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很多具體診治內容,今天仍然在臨床上可以用而且療效突出。
        路志正國醫大師,行醫治病八十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路老有專門的醫學論述,有專門著作留給后人,這是我們可以繼承的寶貴財富。我們經過系列講座,提供大家參考,我們應該學習好,運用好,把路老的經驗變成自己得心應手的技術,就能提高救治患者的能力,造福人民。
        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3016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3:4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24年11月27日)的空中課堂,由劉敬章主任與大家繼續來學習《體質腫瘤學》的內容,題目是抗癌中藥角藥,角藥就是三種中藥聯合,使用系統配伍而成的一種中藥組合。正如三足鼎立,互為犄角,由于腫瘤疾病的復雜性以及藥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單味藥或兩味藥有時候不能適應臨證需要,以三味藥組成的角藥配伍是一種更為有效的配伍方式。歷代中醫運用此藥物,配伍規律進行著長期的臨床實踐,比如臨床中常用的三仙,三黃,三仁,三子,三草,三金等等,對于臨證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角藥的配伍組合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前提,以中藥氣味,性能,功效為配伍原則,角藥介于中藥與方劑之間,在方劑中起到主要或輔助作用或獨立成方。在臨床應用中可以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是祖國醫學長期臨床實踐的積累和沉淀,而非簡單的藥物堆積。醫圣張仲景是角藥運用的先驅,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該書融理法方藥于一身,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創立了六經辨證,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開辟了角藥的應用先河,仲景對于角藥的形成和應用有獨到之處。不僅首創角藥之雛形,而且《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蘊含大量獨立成方的角藥。像小青龍湯中的干姜,細辛,五味子,可以說是腳藥之濫觴。小青龍湯是治表有邪而內有飲的痰喘咳嗽證之要方,而姜、辛、味是方中溫肺化飲止咳平喘的主藥。
        祝賀河北中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院講座成功!他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了《體質腫瘤學》抗癌中藥“角藥”的有關內容。
       所謂“角藥”就是三種中藥聯合,與“對藥”不同,古人說“三者參也”,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使用“角藥”系統配伍而成的一種中藥組合,也就是一個小處方。正如“三生萬物”一樣,它三足鼎立,互為犄角,由于腫瘤疾病的復雜性以及藥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單味藥或兩味藥有時候不能適應臨證需要,以三味藥組成的角藥配伍是一種更為有效的配伍方式。歷代中醫運用此藥物,配伍規律進行著長期的臨床實踐,比如臨床中常用的三仙,三黃,三仁,三子,三草,三金等等,對于臨證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角藥的配伍組合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前提,以中藥氣味,性能,功效為配伍原則,仲景對于角藥的形成和應用有獨到之處。不僅首創角藥之雛形,而且《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蘊含大量獨立成方的角藥。
       后世也積累了很多臨床常用角藥,如:茯苓-白術-桂枝——主治眩暈;白術-白芍-黃芩——主治妊娠惡阻;柴胡-黃芩-青蒿——主治外感發熱
      石膏-知母-人參——主治消渴;柴胡-黃芩-僵蠶——主治外感發熱;竹茹-桑葉-絲瓜絡——主治胎漏;紫草-羚羊角粉-防風——主治紅斑狼瘡;升麻-鱉甲-紫草——主治紫癜;生地黃-石蓮子-白茅根——主治膏淋;丹參-王不留行-連翹——主治乳癰;蟬蛻-白僵蠶-虎杖——主治外感發熱,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3017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4:55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4年11月28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七十講“安神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與大家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第七十講“安神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酸棗仁,始載于《神農本草經》,“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已有1700多年的藥用歷史。中醫首選的的安神良藥,被古代醫家稱為“調睡參軍”,西方人則稱之為“東方睡果”。
      柏子仁,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陰血不足,虛煩失眠,心悸怔忡,腸燥便秘,陰虛盜汗。
          遠志,細葉遠志,又名:山茶葉、光棍茶、小雞棵、線茶、山胡麻、米兒茶、燕子草、草遠志、十二月花。安神益智,祛痰,解郁。治驚悸,健忘,夢遺,失眠,咳嗽多痰,癰疽瘡腫。
      合歡皮,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原植物又稱:合歡、青堂、黃昏、合昏、夜合、萌葛、烏賴樹、交枝樹、宜男、馬纓、絨樹、烏樹、茸花枝、絨花樹、馬櫻花、蓉花樹、夜合槐、烏絨樹、夜關門等。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腫。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3018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6:19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24年11月29日)的空中課堂我們繼續來學習《體質腫瘤學》抗癌中藥角藥的部分內容,包括麻黃附子細辛,甘草大棗浮小麥,大黃黃連黃芩,當歸生姜羊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等。
          祝賀河北中醫劉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縣中醫院講座成功!他繼與大家一起學習了《體質腫瘤學》抗癌中藥角藥的部分內容,包括麻黃附子細辛,甘草大棗浮小麥,大黃黃連黃芩,當歸生姜羊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等。
        麻附辛與黃連芩雖然都是“角藥”,但是有寒熱屬性的巨大而深厚的差異,就像冬天和夏天,白天與夜晚那樣,因此,“角藥”也必須辨證論治為主,此角非彼角,否則“碰墻角”。
        甘麥大棗與當歸生姜羊肉,雖然都是補益的“角藥”,但是所針對的病證不一樣,需要認得準,分得清,否則事倍功半,療效不好。
       三仁湯的主帥與化石頭排石頭的干將,也是一個好漢三個幫,合起伙來力量大。

        感謝劉敬章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3019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7:1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1月30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八章:當校長,育人才,倡導中醫自立。
      這章內容較多,分為幾節學習:
       第二節:太炎先生在這個由演練而整理出來的文章當中,首先揚長避短,把中醫短于臟腑解剖而長于治療傷寒傳染病的情況,進行了系統論述,對于歷代醫家關于張仲景所說的傷寒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進行了分析。
        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的經辦人之一,朱南山先生擅長婦科,自擬《婦科十問口決》,以治婦科雜病及不孕癥聞名,于1935年創辦新中國醫學院并附設新中國醫院,延聘西醫,學員遍布全國包括港臺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了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    第八章:當校長,育人才,倡導中醫自立。
      太炎先生主張中醫要揚長避短,把中醫短于臟腑解剖而長于治療傷寒傳染病的優勢最大化,作為中醫自立的根基。他對于歷代醫家關于張仲景所說的傷寒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進行了分析。他說:“傷寒是廣義之傷寒,非專指發熱、惡寒一種。而自唐以來,或以狹義 視《傷寒論》。如唐·孫思邈《千金翼方》,首謂傷寒 全論不過三方,桂枝、麻黃、大青龍是也,其余均為救逆之方云云。余意不然,若小青龍湯亦豈為救逆者乎。又如金·劉河間以為《傷寒論》只論傷寒,與溫病無干。詎知《傷寒論》提綱中已說明‘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乎。且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則明明揭出溫病之治方。又有所謂‘汗后惡熱,用調胃承氣湯’,亦為溫病立法。況陽明一篇,全為熱病而設,所謂‘正陽陽明’,即熱病是也?马嵅^仲景六經各有提綱,非定以次相傳,其語甚確?率嫌种^:‘傷寒只太陽、少陰、太陰有之,肝膽為發溫之原,陽明為成溫之藪,其病傷寒者鮮矣!Z尤精辟,故厥陰脈滑而厥,用白虎湯。少陰脈微 而厥,用通脈四逆,同是一厥,治有不同。即少陰篇中 之用黃連阿膠湯,甚者用承氣湯,亦是溫病,非由太陽 經傳來可知!
從太炎先生的論述之中,可以看出他對歷代醫家研究傷寒的著作,做過深入的探索,有很深的見解,可以為后學解疑釋惑。
       1923年章太炎先生曾經在杭州中醫專門學校講述《傷寒論》,該講稿刊登于《中國醫學院院刊》第一期,題名《傷寒論演講詞》,于1926年春季出版;后來刊登于1929年6月30日的《中國醫學院院刊》第二期,名稱叫《傷寒論》;1933年經過章次公幫助整理補充,后經太炎先生修改,收錄于《宋元明清名醫類案》,名稱恢復為《傷寒論演講詞》;后來又刊登于《蘇州國醫雜志》第十期,1936年夏季出版,也叫《傷寒論演講詞》。
由于這篇文章反復被刊登和轉載,足見其學術價值不一般。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20
 樓主| 發表于 2024-12-9 21:28:02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愛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1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六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六)
      內容簡介:進一步提出飲水過量的為害;病將向愈的脈證;溫病可用針刺法治療。應當了解禁灸忌針的穴位,不可誤灸誤針,以避免損害身體;損脈的預后;傷寒和傷暑的脈證特點。脈證結合、脈證合參,預測死候。據脈判斷死候。熱病陽存者生,陽亡者死!秱返慕Y語。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講述了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十六)“凡發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傷寒例》提出了飲水過量的為害;病將向愈的脈證;溫病可用針刺法治療。應當了解禁灸忌針的穴位,不可誤灸誤針,以避免損害身體;損脈的預后;傷寒和傷暑的脈證特點。脈證結合、脈證合參,預測死候。據脈判斷死候。熱病陽存者生,陽亡者死。這都是治療過程之中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傷寒例》是前代理論走進“六經辨證”不可或缺的橋梁。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悉心講授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4 08:03 , Processed in 0.0512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