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3051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0:18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5年1月2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七十四講“息風止痙藥鉤藤、地龍、天麻、僵蠶、全蝎、蜈蚣”,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與大家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的第七十四講“息風止痙藥鉤藤、地龍、天麻、僵蠶、全蝎、蜈蚣”,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鉤藤,具有息風定驚,清熱平肝之功效。常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高熱驚厥,感冒夾驚,小兒驚啼,妊娠子癇,頭痛眩暈。

       地龍,地龍性寒味咸。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

         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眩暈,頭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等。

          僵蠶,僵蠶,別名天蟲、姜蠶。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產品,它又名白僵蠶,是家蠶幼蟲在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致死的干涸硬化蟲體,由于其體表密布白色菌絲和分生孢子,形似一層白膜,故名,主要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等病癥。

       全蝎,全蝎,中藥名。為鉗蝎科動物東亞鉗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體。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干。它平肝息風藥;是祛風藥。能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

          蜈蚣,蜈蚣為常用藥材,性溫,味辛,有毒。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癥、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3052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3:46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好,各位師兄師姐,各位中醫同道,大家好,“世中聯一技之長”分會《空中課堂》周五講課組劉云雙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醫之路 ,(2025年1月3日)本次分享的是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門診部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市分會傷科學會主任委員: 施維智。江蘇海門人,祖傳傷科,兼精內、外科。傷科理論造詣頗深,嘗創“骨折三期分治”說。對診治骨折、內傷、軟組織損傷、腦外傷后遺癥等疾患,尤多獨到之處。發表有《臟象學說在傷科臨床上的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在傷科臨床上的運用》、《中醫傷科簡史》、《骨折的診斷與治療》等論著和傷科臨床療效總結多篇。

              祝賀河北中醫劉云雙在衡水市講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醫之路 ,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原副院長兼中醫門診部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上海市分會傷科學會原主任委員 施維智先生得到有關學術內容。

        施維智(1917~1998年),自幼從父學中醫理論和內、外、傷科專業。1938年來滬開業,先是統理內、外、傷科,嗣因傷科疾患就診者日增,遂專業傷科。建國后歷任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主任、中醫門診部主任、副院長,上海市香山中醫醫院名譽院長,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兼中國中醫研究院客籍教授,中國骨傷科學會顧問,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1959年榮獲衛生部頒發的“在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方面表現積極、成績頗佳”獎狀,并被評為1959年度上海市先進衛生工作者。1990年被聘為全國首屆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繼承班導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著有《傷科傳薪錄》及"骨折的診斷與治療"、"談骨折三期分治"、"中醫傷科簡史"、"陰陽五行學說在傷科臨床上的運用"、"中醫中藥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探討"、"股骨頸囊內骨折的中醫療法"等論文20余篇。

        施氏首創三期分治法:損傷初期"攻"、中期"和"、后期"補"。損傷初期,由于外傷導致骨折、脫位、傷筋后,氣血離經,瘀結不散,腫脹疼痛,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處方舉例:當歸尾、京赤芍、大川芎、桃仁泥、蘇木、地鱉蟲、制乳香沒藥、絡石藤、廣陳皮、炒枳殼,如下肢損傷加牛膝引經,損傷中期,腫脹消退,疼痛緩解,斷端始長,直至初步連接。施氏認為:此時瘀血化而未盡、斷骨長而未堅,正氣傷而未復,如續用初期之攻法,盡用活血化瘀之藥,瘀雖能去,但卻帶來了傷正的后果。反之,立即采用后期之補法,用養氣血、補肝腎之品促使骨折斷端的生長愈合、軟組織的修復,而傷員瘀血化而未凈就驟進補劑,勢將產生滯瘀之弊。

        感謝劉云雙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53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4:49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4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十一章:論傳經問題,破”日傳一經"。

        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勒求古訓,博采眾方,當代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說,張仲景就是用”醫經家”的理論,研究“經方家”的經驗,所以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太炎先生說:“《傷寒論》自王叔和編次,逮及兩宋,未有異言。叔和之失,獨在以《內經》一日一經之說強相傳會,遂失仲景大義!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 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  第十一章:論傳經問題,破”日傳一經"。

        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傳經思想,也繼承了《湯液經》的經方,創立六經辨證,鄧鐵濤大師說張仲景用”醫經家”的理論,研究“經方家”的經驗,所以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太炎先生通古博今,長于考證,他說:“《傷寒論》自王叔和編次,逮及兩宋,未有異言。叔和之失,獨在以《內經》一日一經之說強相傳會,遂失仲景大義!比諅饕唤浲怀隽藗鹘浀乃枷,是把外感熱病作為一個過程看待,不至于漫無目標抓不住關鍵,缺點是把發病日期看得過于重要,與臨床實際情況有差距,因為是否傳經,如何傳經,都與邪正斗爭的具體情況有關系,而不是按照嚴格的發病日期一天一個樣!端貑枴嵴摗返陌l病前三天用汗法治療,后三天用泄法治療,也是一個大體范圍,不如張仲景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方法豐富。

       值得提出的是,這是學術發展的必然過程,不是王叔和的錯誤。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3054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5:33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愛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5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七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三)

      內容簡介:濕郁于表的證候及誤下的變證;濕病誤下,陽越陰脫的危候。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



      他講了《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脈證(三):濕郁于表的證候及誤下的變證;濕病誤下,陽越陰脫的危候。

        同氣相求,濕氣傷人,中醫歷史上有很深刻的認識,一般說外邪傷人,正氣多有不足,多見于脾虛濕停。濕氣彌漫,可以影響三焦氣化。又有“傷于濕者首如裹”,“脾不傷則不瀉”等等。

       張仲景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币簿褪,濕邪傷人,利小便是一個重要法則。

        吳鞠通說濕氣傷人,不能發汗,發汗則耳聾;不能瀉下,瀉下則洞瀉不止;不能用養陰的中藥,“潤之則病深不解”。

       因此,藿香正氣散,五加減正氣散很常用。

       當然,這都是古人不斷探索,承先啟后的深刻認識。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3055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6:2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1月6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中醫師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一書。

該書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們主要學習:

      中篇  醫經學派主要醫家

     第十章 劉完素

    劉完素對消渴、積聚的討論,及他的代表方劑防風通圣散、橘皮半夏湯、人參白術湯。

    劉完素對中風病的診療經驗。

     敬請聆聽馬京雪醫師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馬京雪中醫師在寧晉縣鳳凰臺講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東義教授主編的《醫經學派》 中篇  醫經學派主要醫家  第十章 劉完素的代表方劑防風通圣散、橘皮半夏湯、人參白術湯以及 劉完素對中風病的診療經驗。

         劉完素則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從病因病機到處方用藥,論述了內科疾病證治。劃清了內風、外風的界限,是中風病機由外風轉為內風;馃嶂轮酗L的學術觀念,符合中風病之臨床表現,突出內風論,創立了中風病機學說及中血,其創立的三化湯、地黃飲子、大秦艽湯、當歸龍薈丸至今仍在廣泛應用。

         治療上首先辨別中腑、中臟,采用汗法或者下法來祛風除熱。表證者用汗法方藥為加減續命湯,小續命湯(麻黃、人參、黃芩、防己、桂枝、川芎、甘草、防風、生姜、附子、杏仁),此為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中風論》中第一首方,“知暴中風邪,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

         劉完素強調“凡覺中風,必先審六經之候,”也就是對于中腑者,分六經論治。太陽經中風,根據無汗、有汗分別用麻黃續命湯、桂枝續命湯;陽明經中風,根據無汗、有汗分別用白虎續命湯、葛根續命湯;太陰經中風,用附子續命湯;少陰經中風用桂枝續命湯(桂枝、附子、甘草依小續命湯方添加一倍);少陽、厥陰經中風,用羌活連翹續命湯。

           感謝馬京雪醫師講述和分享。
3056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7:21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1月7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醫院張海濤主任為大家講述《路志正醫論集》之“現代疑難病中醫治療思路與體會”、“中醫‘王道’其貴在‘和’”。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講述。

             祝賀河北省任丘市中醫院張海濤主任講座成功!他為大家講述了《路志正醫論集》之“現代疑難病中醫治療思路與體會”、“中醫‘王道’其貴在‘和’”。

       路老說,.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療法,以病因多端,癥情復雜,虛實互見,寒熱夾雜,疑似難辨,病情遷延,棘手難治!耙伞笔遣谎R,有悖常理,稀奇古怪,使人疑惑不解。如:六淫相兼,內外同病,大實若羸狀,至虛有盛侯等!.難”在于 治療棘手,病邪深伏體內,正氣無力抗邪,治療難以一時奏效;病變廣泛,難于顧全等。

      治療要有的放矢,“據經以洞其理,驗病而悟其義”,“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詳細問病史,務在澄源溯流。學術貫通中西,揚長避短,不受西醫病名所囿。中西并舉,食藥并用,綜合治療。疏利氣機,重調脾胃,食藥結合,心理開導,動以健身,靜以養神,和調七情,暢達精神,興趣廣泛,頤養天年。

      路老說,中醫“王道”其貴在“和”,世間所謂王道,就是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心悅誠服,相互間融洽和諧,大業易成。與之相反的霸道,則是以實力去強迫人們順從,而得以天下,然人心不服,必危機四伏,災害叢生,歷時不能長久。中醫治病多以“王道”之法,其時時顧護正氣,維護陰津,不唯治病,而在救人。其以人為本,藥用平和穩妥,或扶中有抑,或抑中有扶,順勢利導,扶正于內,驅邪于外,盡量避免使用攻伐之品,損傷脾胃,收效于潛移默化之中,亦“仁”之治也。漢代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注重扶陽抑陰,顧護胃氣,其“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治未病的思想,實開臨證運用“王道”療法的先河,可以說是“王道”療法的創始,后世醫家無不以此為圭臬,更有不斷發展和創新,使其日臻完善。

      感謝張海濤主任的講述和分享。
3057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7:58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愛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8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大家一起學習,由曹東義教授、方朝義教授主編的《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一書,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第一講《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第一節(五)

      內容簡介:《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第一節 《傷寒例》論傷寒與溫病[中治療方法的豐富與繁榮];張仲景論溫病影響深遠。上一講講到《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第一節,《陰陽大論》論述傷寒與溫;《傷寒例》論傷寒與溫病。下面是本節內容。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講述了由曹東義教授、方朝義教授主編的《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一書《寒溫統一辨治外感病》第一節(五)

       《傷寒例》論傷寒與溫病[中治療方法的豐富與繁榮];張仲景論溫病影響深遠!秱肥恰端貑枴、《靈樞》、《難經》、《陰陽大論》的熱病學說走向《傷寒雜病論》的理論橋梁,既體現了仲景學說與“古訓”在學術上的繼承關系,又反映了其辨證論治的突出成就,與《傷寒論》文字、內容如神龍出沒,首尾相應。

        由于《素問·熱論》“日傳一經”把發病日期看得很重要,與臨床實際情況不一樣。張仲景在《傷寒例》中修改為“當一二日發”“當三四日發”、《傷寒論》“傷寒三四日”“太陽病四五日”等或然之詞的應用,則更能切合臨床實際,更符合辨證論治精神,而不是象《熱論》那樣強調“三日前后分汗泄”,或象華佗那樣按傷寒病的日期分別使用汗吐下三法,《傷寒論》不愧為辨證論治的典范。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論述外感病,不僅注重六經病的表熱實、里虛寒的互相轉化,而且對發熱的不同程度,發熱的伴隨癥狀,都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區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也即辨證論治的方法。比如發熱的同時伴有惡寒,屬于表證發熱,需要發汗解表治療。再進一步劃分,在發熱惡寒同時存在的時候,如果屬于沒有汗出,或有脈浮緊和呼吸喘促,可以使用麻黃湯;如果發熱惡寒,伴有汗出,或有鼻鳴干嘔,應當使用桂枝湯等等,還有很多加減法。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3058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8:58 | 只看該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

        今晚(2025年1月9日)我們將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來共同溫習臨床中藥學的知識內容。

        今天分享各論部分第七十五講“開竅藥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蟾酥”,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請師父、各位師兄師姐們不吝指教!

        

敬請期待張慧康講述和分享!

                 祝賀河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張慧康碩士講座成功!他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為主要書目,與大家共同溫習了臨床中藥學的第七十五講“開竅藥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蟾酥”,內容為上述藥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及使用特點。

        麝香,出《神農本草經》。又名寸香、元寸、當門子、臭子、香臍子。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馬麝M. 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兩歲的雄麝鹿開始分泌麝香,10歲左右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g左右。此外,麝香鼠等其他有香動物也有類似麝香分泌物。 干燥后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用能鎮痛、消腫,也十分珍貴。辛,溫。入心、脾、肝經。開竅,活血,散結,止痛。孕婦不宜食用。麝香是不允許出境的。

        冰片,其他名稱:龍腦、龍腦香、腦子、冰片、片腦、冰片腦、梅花腦、天然冰片、老梅片、梅片。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治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痹,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亦翳膜,蟯蟲病。

         蘇合香是一種開竅藥,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的樹干滲出的香樹脂經加工精制而成。主治通竅,辟穢,開郁,豁痰。治卒然昏倒,痰壅氣厥,驚癇,溫瘧,心腹猝痛,疥癬,凍瘡。

       石菖蒲,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屬開竅藥。

       蟾酥,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膚腺體的干燥分泌物,是中藥材攻毒殺蟲止癢藥的一種。蟾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中的國家明確禁止出境的物品。

          感謝張慧康碩士的講述和分享!
3059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49:44 | 只看該作者
尊敬的曹東義老師,各位中醫同道,您們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醫愛好者王洪昇。

      2025年1月10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 空中課堂”,由我來講述《傷寒論》。題目是大家一起學習傷寒論。

      第七講 《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四)

      內容簡介:治療風濕病的原則和注意點;寒濕傷上的證治;論風濕病的癥狀和成因。

               祝賀河北涿州的中醫學者王洪昇先生講座成功!他講述了《傷寒論校注》卷第二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四)

      治療風濕病的原則和注意點;寒濕傷上的證治;論風濕病的癥狀和成因。

       風濕病的歷史很悠久,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就注意防止潮濕對人的危害了!端貑枴繁圆∑撌紫葟牟∫虻娘L寒濕進行論述,后來又有“五體痹”和“五臟痹”的論述。

張仲景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出了很多著名方劑,讓中醫藥治療風濕病具有豐富的方法。

感謝王洪昇先生的講述和分享。
3060
 樓主| 發表于 2025-1-15 22:50:29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1月11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中醫師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這本書的內容。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義,區分傷寒與溫病。

       對于傷寒與溫病的關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張仲景的定義,而與吳鞠通等人的觀點明顯不同。

       屆時我們共同學習具體內容。

              祝賀河北中醫王群才中醫師在衡水市講座成功!他講述曹東義教授編著的《醫學第一章太炎》   第十二章:遵仲景定義,區分傷寒與溫病。

       從南宋郭雍《張仲景傷寒補亡論》認為溫病可以新感,不是里熱外發,就與張仲景關于溫病的感念有了差別;并且郭雍等人主張溫病有表證,因此,不再是“直清里熱”,因此與張仲景有了區別。這也是傷寒與溫病關系復雜化了,為后來的寒溫論爭開了事端。章太炎先生對于傷寒與溫病的關系,章太炎先生完全遵循張仲景的定義,而與吳鞠通等人的觀點明顯不同。這不僅維護了張仲景的學術純潔,也為臨床避免混亂奠立基礎,是一個撥亂反正的重要論述。

       感謝王群才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 22:58 , Processed in 0.05980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