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351
 樓主| 發表于 2018-4-28 18:30:22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4月28日)下午4點,張俊青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和大家一起討論“針灸帶領中醫走向世界”的有關問題。
寒無疑問,針灸是中國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它之所以能歷幾千年而不衰,并且能穿透不同文化幾起幾落,說明它有著“神奇”的魅力和價值。
從6世紀針灸開始向國外傳播,最早是在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14世紀,歐洲人才第一次通過馬可·波羅的記載知道東方有個針灸療法。但針灸真正走進歐洲是在17世紀。
                 法國的P.P.Harviell、荷蘭的William ten Rhyne及德國的Engelbert  Kampfer都是早期的傳播者。P.P.Harviell是一位耶穌會傳教士,他于1681年最早在法國撰文介紹針灸。之后,1735年耶穌教士Duherder在巴黎刊印《中華帝國志》(其中設專卷介紹中醫),1820年法國醫生開始在醫院里講授針灸學,1821年英國醫生John Churchill發表針刺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報告,1823年第一期《柳葉刀》雜志談及針灸。在這100多年里,針灸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呈現出一種速度緩慢的流行,范圍涉及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及比利時等歐洲主要國家,至今可以查到的相關的針灸文獻有80余篇。但是,19世紀中葉后,由于理論認識問題和實踐上的一些錯誤操作,針灸遭到批判,隨即出現衰退。大約過了100年,針灸又開始在歐洲復蘇。這次復蘇,巴黎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一起期待,張俊青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賀張俊青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針灸率先代表中醫、帶領中醫向世界的傳播過程。
在“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正本清源”思潮影響下,傳統針灸理論,古代針灸方法,將再度受到重視,在針灸臨床中加以應用,并將獲得深入研究,挖掘整理。
               在臨床治療方面,針灸療法將成為攻克疑難病皤重要治療手段。近年來已經出現了針灸攻克某些疑難病的苗頭,如頭針治療中風及中風后遺證;舌針治療腦性癱瘓、帕金森氏;小劑量穴位注射治療萎縮性胃炎;火針治療慢性骨髓炎;熱針治療淺表性癌癥;穴位磁場療法治療過敏性疾;瘢痕灸法治療難治性結核;蜂針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針灸治療艾滋病等。隨著經絡研究的突破和優選研究的進展,針灸療法必將更趨完善,臨床療效有望進一步提高。
               抗衰老、抗疲勞、美容減肥等時尚療法,將更多地與針灸療法相結合,并將會獲得較快的發展和推廣應用。無創痛的腧穴特種療法將在針灸臨床中占有重要位置。
               現在,很多發達國家都已注意到了傳統醫學的可取之處,開始加大研究力度,并主張將那些經現代科學驗證的傳統醫藥和醫療手段納入現行醫療體系,并協調其與主流醫學的關系,形成“整合醫學”的發展策略。在不遠的將來,已得到肯定療效的病種可能會深入到機理研究。在美、英和德國,科研人員已經能通過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確定接受針灸或按摩等傳統醫療手段的患者大腦產生反應的區域。神經科學、神經心理醫學和行為醫學的最新成果,都會運用于傳統醫學展開跨學科、新領域研究。
352
 樓主| 發表于 2018-4-29 22:28:1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4月29日),王紅霞主任繼續講述《挺起中醫的脊梁——廢醫驗藥危害中醫》,她和大家一起討論第三章里的“五行是以人為本的哲學”與“五行學說是改良了的八卦”。
                   這是中醫看待世界與生命健康的世界觀,預處理疾病診治的方法論。但是,近代以來飽受詬病,很多人主張去除五行理論。

                   所謂五行,是古人總結的一套學說,主要用來說明萬事萬物的互相聯系、互相資生、互相制約,達到生態平衡。是一個善于解決多因素平衡、和諧、共存的學問,是很可貴的理論方法。
                   五行的具體內容很簡明,說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關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之間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復雜關系。
                  所謂相生,就是五種要素之間的相互資助,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
                  所謂相克,就是相互制約。
                 五行之間的生克制約關系,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人類勞動參與其間的動態變化過程,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圖畫。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這個體系就不存在了;那一個要素也不能過分,過分了就會影響其他幾個要素,其他幾個要素就要發生響應的變化,通過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復系統的平衡。

                 我們一起期待,王紅霞主任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賀王紅霞主任講述《挺起中醫的脊梁——廢醫驗藥危害中醫》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五行哲學”的重要意義,以及“五行與八卦”的關系。
                 這是中醫與西醫的區別所在。
                考古學證實人類的歷史,在金屬被冶煉出來之前,只能是石器時代,大量金屬工具的出現,才是五行學說產生的物質基礎。
                古希臘的“四元素學說”,佛教的“四大”,都不能形成“五行學說”,它們之中都沒有“金”。
”金曰從革“的金,是革命的工具,無論面對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有了金屬工具和武器,都是巨大的變化。

               五行學說的體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個五行的體系里,體現的是和諧的,平衡的,動態的。哪一行也不能太過分,過分了就會引起一系列的變化,就會造成不和諧,就會影響其他的物質因素,就會產生疾病。同樣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許出現“一行太弱”。假如一行太弱,也會影響其他幾行,也會出現不和諧,會出現失平衡,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會出現疾病。
              五行學說強調的就是整體、和諧、動態、平衡。這種“理想狀態”的出現,是人體健康狀態的保證,是人體自組織能力的體現。平衡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約,需要大智慧。一個元素無所謂平衡,兩個元素也很難長久保持平衡,只有多元共存才需要平和和諧。中醫的大智慧不是憑空想象的,那么它從何而來?《老子》說“道法自然”,也就是從天地日月星辰的運動關系,從四時五行的運動變化之中總結出來的“大道”。
              因此可以說,五行學說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哲學思想,是善于解決復雜問題,構建和諧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的哲學基礎,是東方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優秀思想,是解決世界復雜問題的理論法寶。
353
 樓主| 發表于 2018-4-30 21:37:39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4月30日,周一)晚上,馬京雪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第四十六講,“氣”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基本概念,中醫學“氣”概念的形成受到了古代哲學氣學說的影響,氣是運動不息的細微物質,氣升降聚散運動推動和調控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扁鵲同時代的老子,總結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形而上”的!皻狻被蛘哒f“元氣”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形而下”的構成天地萬物的運動不息的細微物質。

                    扁鵲雖然沒有論述“道”,但是他也受前人關于“氣”的影響,論述氣血運營的關系。
                   “氣”作為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元素,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皻狻睂W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世界的總體性認識,“氣”學說是對天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提出的既不同于西方的唯物主義,又不同于唯心主義的解釋,是中國特有的世界觀。
                   《五運歷年記》:“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古人認為宇宙萬物是從一種朦朧不分、渾渾噩噩、深沉幽暗的“混沌”狀態產生出來的,然后一分為二,輕清的陽氣上升成為天,重濁的陰氣下降成為地,陰陽交感而生萬物!皻狻鄙闪颂斓、日月、水火、男女……,于是,這種“氣一元論”思想廣泛的被引進了天文學、地理學、歷法學、數學、醫學。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宇宙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從無都有的自然生成。

                    我們一起期待馬京雪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賀馬京雪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扁鵲如何繼承了前人的哲學思想。
司馬遷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痹谥嗅t學發展的歷史上,扁鵲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然而,扁鵲的醫學不是沒有源頭,沒有基礎的空穴來風。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扁鵲醫學對后世的影響,也應該探索扁鵲醫學形成的條件。是誰啟迪了扁鵲的智慧?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中華文化的源頭談起。
 
                 氣,元氣思想,起源很早。扁鵲關于氣血運行的思想,一定是繼承了前人關于氣,或者元氣的認識。
老子與扁鵲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同,老子關于宇宙起源的思想,關于道與氣的關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探索宇宙起源的猜想,扁鵲也這樣想過嗎?老子的研究成果扁鵲知道嗎?
                扁鵲有類似的表述嗎?
                我們只能這樣設想和推測,古人認為人體的奧秘與宇宙的奧秘,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
354
 樓主| 發表于 2018-5-1 21:56:3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日)晚上,由張培紅主任為大家講述《瘟疫論譯注》的第六講。她與大家一起交流吳又可關于瘟疫過程之中,辨證論治的一些獨特認識。
                   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瘟疫論》的 “因病數攻”、“病愈結存”、“下格”、“注意逐邪勿拘結糞”這幾部分臨床現象背后的原因,所以如此的內在機理,以及在臨床中如何具體臨證運用?又有哪些問題應用提起注意?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的精彩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因證數攻
【原文】
 
   溫疫下后,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復生苔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苔刺雖未去,已無鋒芒而軟,然熱渴未除,更下之,熱渴減,苔刺脫。日后更復熱,又生苔刺,更宜下之。
余里,周因之者,患疫月余,苔刺凡三換,計服大黃三十兩,始得熱不復作,其余脈證方退也。所以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則投是藥,醫家見理不透,經歷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證反致耽擱。但其中有間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三四日者,有應連下二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其間不能得法,亦足以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貴乎臨時斟酌。
   朱海疇者,年四十歲,患疫得下證,四肢不舉,身臥如塑,目閉口張,舌上苔刺,問其所苦不能答。因問其子:兩三日所服何藥?云進承氣湯三劑,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更無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視,更祈一診。余診得脈尚有神,下證悉具,藥淺病深也。先投大黃一兩五錢,目有時而少動,再投舌刺無芒,口漸開能言;三劑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養榮湯,熱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氣,肢體自能少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愈。又數日,始進糜粥,調理兩月而復。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過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病愈結存
 
【原文】
 
    溫疫下后,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痛,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于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愈后,食粥累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
下格
【原文】
 
溫疫愈后,脈證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時時作嘔,飲食不進,雖少與湯水,嘔吐愈加,此為下格。蓋下既不通,必反于上。設誤認翻胃,乃與牛黃、狗寶,及誤作寒氣,與以藿香、丁香、二陳之類,誤也。宜調胃承氣熱服,頓下宿結及溏糞、粘膠惡物,臭不可當者,嘔吐立止。所謂欲求南風,須開北牖是也。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芪,則下焦復閉,嘔吐仍作也。此與病愈結存仿佛,彼則妙在往來蛙聲一證,故不嘔而能食?梢姾晾逯,遂有千里之異,在乎氣通氣塞之間而已矣。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原文】
 
溫疫可下者,約三十余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于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欲離未離之際,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祛賊之法〔3〕,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羈。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氣徹其余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但要諒人之虛實,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揣邪氣離膜原之多寡,然后藥不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
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輕重之殊。勿拘于下不厭遲之說,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摶,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后行哉!假如經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結;或病后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謂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知燥結不致損人,邪毒之為殞命也。要知因邪熱致燥結,非燥結而致熱邪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結為之壅閉,瘀邪郁熱,益難得泄,結糞一行,氣通而邪熱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傊,邪為本,熱為標,結糞又其標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結耶!
假令滯下,本無結糞,初起質實,頻數窘急者,宜芍藥湯加大黃下之。此豈亦因結糞而然耶?乃為逐邪而設也;蛟唬旱梦銥榉e滯而設與?余曰:非也。邪氣客于下焦,氣血壅滯,結而為積。若去積以為治,已成之積方去,未成之積復生,須用大黃逐去其邪,是乃斷其生積之源,營衛流通,其積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虛痢,又非此論;騿枺好}證相同,其糞有結有不結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當即不行,續有蘊熱,益難得出,蒸而為結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實,雖胃家熱甚,但蒸作極臭,狀如粘膠,至死不結。應下之證,設引經論“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誠為千古之弊。
大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芒硝三錢
水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  枳實一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仿佛。熱邪傳里,但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多粘膩極臭惡物,得芒硝而大黃有蕩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祝賀張培紅主任講述《瘟疫論譯注》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吳又可對于瘟疫病診治過程之中的幾個特殊的臨床問題。
吳又可認為,所謂“因證數攻”,就是因為疫病證情的需要,必須幾次或多次瀉下。這的確需要膽量和膽識,力挽狂瀾。溫疫病經過瀉下之后,兩三天或者一兩天之后,舌面上又產生了狀如硬刺的舌苔,這是邪氣還沒有驅除干凈造成的。再次瀉下,舌上的刺苔雖然沒有去掉,硬刺狀的舌苔已經變軟而沒有了鋒芒,但是發熱、口渴并沒有消失;再一次瀉下,身體的熱度進一步減退,口渴也更輕,舌面上的苔刺都脫落。此后幾天,又出現發熱,再一次出現舌苔如硬刺,仍然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溫疫病經過瀉下之后,病脈平復證候消失,腹部之中還有物如塊,按壓它時有疼痛的感覺,病人自己覺得腹部氣機阻滯不暢,有脹滿痞悶的感覺。有時又覺得有氣向上或向下運動,一去一來都不順暢,經常聽到腸子蠕動的聲音,好象青蛙的鳴叫一樣。這時疫邪已經被清除干凈,其原有的結塊還沒有被祛除,此時不能使用攻下熱結的瀉下方藥,因為使用瀉下的方法只會白白地損傷病人的元氣,病人的正氣進一步受損傷之后,就更不能傳送化物,容易加重積滯,對于治療原有的結塊毫無幫助。必須等待病人的飲食逐漸增加,胃氣稍微恢復之后,病人體內的陰津液體得以流暢地運行,自然就能滋潤結塊,使它下行排出體外。
              溫疫病痊愈后,病理的脈象和證候都消失了,病人二三十天不解大便,經常嘔吐,不能進水和吃東西,即使飲少量的水,嘔吐也會更加嚴重,這是病人腹部的下部有物格拒不通造成的,名為“下格”。大概是下部不通之后,氣機一定就會向上返,形成嘔吐。假如錯誤地將下格當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翻胃”,就給病人服用牛黃、狗寶;蛘咤e誤地認為病人是胃有寒氣造成嘔吐,給病人服用藿香、丁香、二陳湯之類的方藥,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應當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而且要趁熱服下去,立即就會瀉下過去的結塊與稀糞,以及如膠狀的粘滯穢濁之物,臭不可聞,病人的嘔吐因此而立即停止。
355
 樓主| 發表于 2018-5-2 22:45:1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2日,周三)晚上,張相鵬講述《熱病新論》的四節,外感熱病學說的歷史創新。溫故可以知新,可以有助于創新,萬變不離其宗。因此,張相鵬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和分享《黃帝內經》的熱病成就及其缺陷;傷寒學派的崛起與繁榮,傷寒學的主要成就及其不足;溫病學派的主要成就及其不足。
                   評價古人,介紹前賢,論其得失,這就是“學術史”。
                   做好不容易,說好也很難。
                   知難而進,才能發展。
                  真理需要不斷刻畫,重復是因為重要。

                  我們一起期待,張相鵬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rbxl
                  祝賀張相鵬講述《熱病新論》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外感熱病學說“三個診治模式”的經驗與不足。
                 《素問》《靈樞》的外感熱病學說,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成功,有十來個方面,這是與此前人們的認識相比較而言的。我們說其中有“缺陷”或者存在“不足”,也是與后世的進步比較而言,實際上是一種“苛責古人”的做法,為了探討原委,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疾病的命名上不夠重視病因的傷寒之邪,《素問·熱論》對于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過于強調日期,過分拘泥六經辨證與經絡關系的學說,則易導致牽強附會地理解六經辨證!端貑枴贰鹅`樞》對于外感熱病治療手段過于簡單,除了主要局限于針刺療法之外,“三日之前可汗”與“三日之后可泄”的兩法治療,的確不能說是外感熱病治療學的豐富與成熟,它給后世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也迫使后世的醫學家不斷探索與創新。
                傷寒學派到底崛起于哪一具體的時代,頗難說清楚。但是,張仲景看到的《八十一難》與《陰陽大論》都是主張廣義傷寒學說的,我們目前只能把傷寒學派的崛起追溯到這兩部書的成書時期。
                張仲景的《傷寒論》使外感熱病,具備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常用治療方劑達到113方?捎糜谥委煹姆絼┑目涨柏S富,使臨床選用“難于取舍”,因此,才有了“辨證論治”的必要。假如,對于外感熱病,只有汗法與下法,而且是按日期使用,就不會有“辨證論治”的可能。
張仲景六經證候網羅之廣泛,辨證治療方法之空前豐富,促使外感熱病形成專門的學科,外感熱病學說由理論走向了臨床實踐。
               鄧鐵濤教授說:“張仲景醫學淵源于‘醫經家’與‘經方家’!秱摗芬越浄郊抑鳌镀矫}辨證》(《湯液經》等)為藍本,但以醫經之理論為指導加以整理提高而成[1]”。誠如鄧老所言,張仲景醫學成就之所以突出,原因就是對于前人經驗的廣泛深入的汲取,把漢代醫學四大流派之中的主要精華,都吸收進他的著作之中了。

              參考文章,見 鄧鐵濤:《傷寒論》敘例辨,見《鄧鐵濤醫集》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211頁
              傷寒學說的不足,主要是解表方法的不足。對于辛涼解表法的重視,催生了溫病學派的誕生。
              清代溫病學家在前人有關認識的基礎上,對仲景關于溫病的定義進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只在“伏氣溫病”項下,保留仲景關于溫病的思想。
              清代溫病學家關于溫病的定義,基本上不取仲景的觀點,都認為溫病大多是從表起病,逐漸深傳入里,而不是里熱外發;溫病可以發于四季的任何季節,而不局限于春季;溫病的概念可以包羅很多外感熱病,而不僅僅是春季的伏氣溫病一種;因為大多溫病初起有表證,所以必須發汗解表,而不是仲景所做的直清里熱。
             “溫熱病因學說”容易引導人們過用寒涼,甚至在表證階段就使用寒涼藥,致使如孫思邈所說“湯藥雖行,百無一效”,或者在外感熱病的病程之中,過用寒涼,導致傷陽害胃。比如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河間,就曾經因為過用寒涼,而致病情纏綿難愈。葉天士《溫熱論》也云:“濕熱一去,陽亦衰微”。如果治療過程中,過分強調溫熱病邪,不加節制地使用寒涼藥物,就有可能損傷陽氣,導致壞病變證。
              在外感熱病的危重期,陰陽格拒離絕,進入休克狀態,參照《傷寒論》對三陰死證的論述,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熱極生風、吐衄出血,按照溫熱病因說的觀點,則更有利于清熱鎮肝息風、涼血止血。另外,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微循環障礙,需要用活血化瘀治療方法,在理論上與溫病的血分證也比較接近。
              總之,外感熱病的寒溫病因學說,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是由不同醫家的不同認識形成的,它們各有自己的優缺點,“法無完法”,分則兩失,合則兩利。
356
 樓主| 發表于 2018-5-3 21:44:0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四(2018年5月3日),李源繼續和一起大家學習、分享曹東義老師《回歸中醫》的最后一講《吳又可的特殊貢獻》,主要內容有如下兩方面1.《瘟疫論》對熱病、傷寒學說的繼承與發展;2.吳又可《瘟疫論》對溫病學說的影響。通過對這兩方面內容的學習,結合現代醫學微生物致病的病因學說,使我們認識到,局限于傷寒或者感溫,并不能真正分闡明外感熱病的其病原因,所以中醫的寒溫病因學說,只是中醫外感熱病治療的一種指導思想,有利于解析證的不同類型。。。
                  我們一起期待,李源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hgzy
                  祝賀李源講述《回歸中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吳又可的特殊貢獻》。
明代末年,吳又可寫作《瘟疫論》,他在前人基礎上,對熱病、傷寒學說繼承其治療經驗,開辟和解膜原方法。對溫病學說脫離傷寒學派,形成獨立的學術體系也有深刻影響。
                 雖然吳又可的“異氣”“戾氣”學說符合現代醫學微生物致病的病因學說,但是不能與中醫的六淫學說,辨證論治相對接,(審因論治,辨證論治,都是為了方便治療),因此,溫病學派并沒有傳承吳又可的“異氣病因學說”,不能深入到臨床治療的學說,就不能傳承。它接近西醫的微生物病因,但是并不能闡明外感熱病的起病原因,所以缺乏指導意義。中醫的寒溫病因學說,也是中醫外感熱病治療的一種指導思想,為的是有利于解析證的不同類型,不可據此認為是不同疾病。
                  我們將來,還要進一步闡述有關學術原理。
357
 樓主| 發表于 2018-5-4 21:47:3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五(2018年5月4日)由劉云雙為大家講述曹東義教授2012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挺起中醫的脊梁--廢醫驗藥危害中醫》第二章接下來的內容:1.全能細胞核挑戰器官解剖:細胞分化之后,“各司其職”的細胞分工,有許多有趣的細節,打破了器官解剖的認識。比如,原來的器官解剖認為,肺和氣管組成呼吸系統,肺的作用就是維持呼吸,心的功能就是射血的泵,腎就是排尿的濾過器,胃腸道就是食物加工廠和營養吸收的工具。2.免疫中的細胞吞噬: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它們都是以“胞飲”的方式,把細菌、病毒、破損細胞的組織碎片、異物顆粒等,先吞進來,再進行破壞消化的,就像蛇吞動物一樣,是整體吞入的。所謂“小吞噬細胞”,指的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按笸淌杉毎笔茄械膯魏思毎投喾N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除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正常人體里還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體液免疫”,特異性的體液免疫,就是抗體免疫;非特異性的體液免疫,就一般的對抗外來微生物的體液物質。4.抗原與抗體的相互斗爭:所謂抗原,就是一種能誘發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廣,如細菌、病毒、組織細胞、血細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過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乖贵w反應過程,其具體化學變化十分復雜,人為的外在干預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時刻不停地隨機進行。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必須尊重人體的自組織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讓生命聽命于“他組織”的安排。讓我們期待劉云雙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tqzydjl
                 祝賀劉云雙講述《挺起中醫的脊梁——廢醫驗藥危害中醫》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西方對人體的微觀世界的成就,過去人們都說這是很先進的“科學醫學”,比中醫精細準確。

                 但是,這些觀點是錯誤的。

                中醫從生成的角度認識人體,從有無相生的角度看待生命,具有大智慧。
               “大制不割”,生命的整體性,不是局部疊加的作用。
                就如同認識水滅火,澆花,洗臉的作用,不能用它的組成氫氣,氧氣來解釋一樣,生命的奧秘也不是低層細胞,分子等所能代替的。分子,細胞,不是人體,不能取代人體的感受,不能決定生命的整體性。
358
 樓主| 發表于 2018-5-5 22:25:09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5日),由澳門針灸學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俊青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他和大家一起繼續討論針灸帶領中醫走向世界的意義。

                   這個話題,曹東義提出來并在8年前寫在這本書里,雖然說有所思考,但是由于不是針灸專業的工作者,時光匆匆又過了將近十年(書稿完成于10年前),因此,說好這個話題,論述其中的意義,絕對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一起期待,張俊青會長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xdsh
                   祝賀張俊青講述《中醫近現代史話》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針灸走向世界的復雜過程,毫無疑問,針灸外傳,比中醫理論和湯藥容易。
                   針灸看上去像一個單純的“技術”,好像沒有多少理論,很多地方也一邊應用它治病,一邊在做“針灸去中國化”,要剝奪,侵占,幾千年才形成的中醫傳統知識產權。

                   中醫立法,是很重要的法律法規的保障。
                   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法律不一樣,有了法律保護,就能健康發展,否則就難以規范和傳承發展。
                   針灸外交,是帶領中醫走向世界的先鋒,積累了很多可參考的經驗。
                   美國,歐洲,非洲,都歡迎針灸,開始接受中醫,中醫走向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359
 樓主| 發表于 2018-5-6 22:06:5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6日),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他和大家一起討論題目是:一代醫家尤在涇。
尤在涇,清代醫學家。名怡,又字在京,號拙吾,又號飼鶴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尤在涇少年時家境貧寒,曾以賣字畫為生。與同郡顧秀野(嗣立)、沈歸愚(德潛)等為摯友。
                   后隨馬俶學醫,深得賞識,并協助參訂沈朗仲《病機匯論》。尤在涇早年已開始行醫,但聲名未著,至晚年診治技術成熟,治病多奇中,醫名大振。尤在涇性情沉靜,淡于名利。結識了不少文人學士,在行醫之暇,以讀書種花養鶴等為消遣。著有《傷寒貫珠集》 (刊于1810年)、《金匱要略心典》(刊于1732年)、《金匱翼》、《醫學讀書記》和《靜香樓醫案》等,前3種對后世影響較大。

                   我們一起期待,曹傳龍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清代著名醫學家尤在涇的學術成就。

                   尤在涇最推重醫圣張仲景,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研究極深,在前人有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前無古人的見解,著有《傷寒貫珠集》,形容自己的著作把張仲景的傷寒學術成就研究很透徹,就像用絲線串起了散放的珍珠,令人羨慕不已,能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尤在涇還有《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研究仲景對于內科雜病的成就,張仲景生于東漢,到尤在涇的清代,已有一千多年,得仲景“心法”是很不容易的,他的著作可以用“心典”來做書名,可以說充分展示了他的成就與自信。尤在涇至晚年醫術益精,治病多驗,著有《靜香樓醫案》,另撰《醫學讀書記》,為讀書之札記,闡述古典醫理及諸家之說。
                  有資料介紹說:《傷寒貫珠集》八卷,刊于1810年。尤氏著作將《傷寒論》原文按六經次序進行重新編排,每經首訂條例大意,按法類證,隨證出方,附系注釋。有如線索穿珠,一氣貫通,故名貫珠集。其中對治法分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雜治法等,提綱摯領,一止了然。本書在諸多《傷寒論》注本中實屬上乘之作。
                 《金匱要略心典》三卷,是尤氏學習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金匱要略》的心得筆記,刊于1732年。尤氏闡注仲景經義文理俱精,辨析尤細。對少數費解的原文寧缺而刪不強予衍釋。對一些傳抄之誤予以校正,并刪后人增添的內容以及原文的最后三篇。本書對后學在理解與研究仲景著作并指導臨床都是極有禆益的。
360
 樓主| 發表于 2018-5-7 22:0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馬京雪 于 2018-5-8 22:14 編輯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一技之長,空中課堂”開講。由霍立軒與大家一起走近《中藥學》。

                    第一講總論,主要和大家共同學習關于中藥、中藥學以及本草的含義。與大家一起學習《中藥學》。

                   本次的空中課堂除了參考教材以外,還突出以興趣教學,他向大家分享初學醫之時,在《本草綱目》上所看到的三個小故事,對于學習中藥很有意義,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讓我們一起期待他的講述,帶領大家一起走近《中藥》。http://www.ynjkcy.com/zyx
                    祝賀霍立軒講述《中藥學》成功!
                   神農嘗百草,遇毒識藥性,本來只是一棵草,神農嘗過成了寶。中藥的歷史很久遠,中醫運用中藥的方法,具有大智慧,不是按照化學分析,不用“化學成分”說事。
                   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歷代醫家勤探索,世代傳承《神農本草經》。唐本草,宋本草,不斷發現和積累,明代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傳到世界各地,被當做中國的百科全書。

                  南方甘橘,北上成枳。
                  廣袤大地的植物,雖然數不勝數,但是看上去不外乎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舌尖上的中國,雖然琳瑯滿目不勝品嘗,但是不出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各種美妙的旋律,不外乎五音五聲。它們都和人的健康有關系,都能影響內在的臟腑,
                 酸苦甘辛咸,青赤黃白黑,對應著整個時空,進入五臟六腑,有利治病,有助養生。

                 草木精華,五色五味。
                “諸花皆升,諸子皆降”。輕以去實,潤而去燥,重鎮安神,補虛瀉實,扶正祛邪。植物的花葉種子,人體吸收之后,幫助氣血運行,協助生理機能,升降浮沉各走其道,不同性味的藥物,歸入經脈之中,分別進入不同的臟腑。

                中藥炮制,變化神奇。
                各種中藥都有自己的脾氣,為了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增強治療效果,中醫對不同的藥材品種,分別加工炮制,改變其性味功能。
                同一種藥物,蜜制則溫補,酒制則活血,用醋制則先入肝,用鹽制早入腎,用姜汁制則善止吐,用童便制則有利于調陰陽。藥證相合,以物相使,緊密契合,變化無窮。病情不同,可內服,可外用,出神入化,常有奇功。

               用藥如用兵,組方靠藥性。
               中醫為了發揮這些藥物的神奇療效,需要通過望聞問切的四診,辨別人們的體質,以及患病時表現出來的證情。正氣不足的,用藥補虛;邪氣                有余的,用藥祛除;氣血瘀滯的,用藥疏通。寒氣重的,散寒溫陽;痰濕停留的,除濕化痰;罘ㄇ芍,憑借智慧,千方百計,變化無窮。
藥有個性,組合作用。
               五色入五臟,五味養五臟。有的能入肝,有的喜養心,有的多健脾,有的可歸肺,有的善補腎,多個藥物互相組合成方劑,作用屬于“集體效應”,不是哪個藥物,或者哪個成分的作用,是“整體涌現”的“合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23:09 , Processed in 0.0922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