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361
 樓主| 發表于 2018-5-8 22:17:3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2018年5月8日),今天晚上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中醫基礎理論》的第一課。
                   主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是中醫學?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以及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讓我們共同期待張海濤的精彩講述,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重新溫習基礎知識,以增長新學識。
                   張海濤   主治中醫師、執業中藥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會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協會一技之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北省優秀青年中醫骨干人才;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健康管理分會委員;河北省針灸學會理事;《中醫藥與亞健康》雜志編委。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河北中醫藥科學院曹東義教授。參加省級科研課題一項,參編著作6部,發表論文十余篇。崇尚辨病、辨脈、辨證、辨體質相結合,善用經方。主要從事脾胃病、呼吸病和腫瘤的研究與治療工作,對多種慢性病和亞健康人群的體質調護與康復積累了較多經驗。http://www.ynjkcy.com/
                  祝賀張海濤講述《中醫基礎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了中醫理論這門課將要講述的基本內容。

                  中醫認識人體,研究健康與疾病,都有理論指導,我們這門課就是“基礎”內容,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幾年前主編、出版了一本《中醫基本理論》,也是講述中醫的指導理論。幾千年來的中醫人員,依靠這些理論指導,把具體的經驗、方藥串聯起來,稱之為“理法方藥,完整一套”。

                 但是,一百年來,中醫的指導理論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都不被當做“科學語言”,余云岫《靈素商兌》首先進攻中醫的指導理論,說中醫理論“陳腐玄虛”,攻擊中醫的治病經驗“偶合幸中”。
                 因此,所謂“中醫科學化”,就應運而生,是為了取消陰陽五行。很多“中西醫結合”,也是以西醫為標準的做法。
                 如今“廢醫存藥”、“廢醫驗藥”,仍然甚囂塵上,就是要取消中醫的指導理論。
                 中醫的理論不能被取消,一旦取消了中醫理論,中醫就不能自立了,就不能“中西醫并重”了,中醫的復興也就不可能了。

                因此,中醫復興,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恢復中醫的“理論自信”。所以,大家一定學好中醫的基本理論,或者叫“中醫基礎理論”,因為它很重要,是中醫的“元神”。
362
 樓主| 發表于 2018-5-9 22:11:28 | 只看該作者
                  “一技之長,空中課堂”
                  今晚(2018年5月9日,周三)將由王秀民主治醫師開啟中醫內科學講解的新篇章,感謝各位同門的聆聽。
                  本次課堂分為兩部分:
                  一、中醫內科學的考試心得,眾所周知,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以致用”的核心課程,也是醫師資格考試以及職稱考試的重頭戲,
                  因此我首先想和各位同仁就考試的心得體會作一個深入的交流和溝通。
                  二、中醫內科學的總論。               
                 重點講述中醫內科學的形成、發展,特點,辨證論治等內容,
                 敬請期待王秀民的講述,分享精彩內容。http://www.ynjkcy.com/
                 祝賀王秀民講述《中醫內科》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走近中醫內科教材,介紹學習這門課程、掌握有關知識點的要領。
                 內科,也就是《周禮·醫師》所說“疾醫”,是“大方脈”,運用理、法、方、藥解決臨床問題的重要方法。
                 內科開創的歷史很久遠,逐漸發展,不斷成熟,也把中醫各種診治疾病的理論與技術,在這個領域之中充分呈現出來。
                大眾對于中醫的認識,或者衡量一個中醫的水平,也主要看他的內科水平,婦科、兒科,也是內科的延伸。
                因此,歷代著名中醫學家,大多都是內科學家。
                當然,古代分科不像現在這樣細致與繁雜,更能體現整體觀念。
                現在按照“碎片化”的研究思路,很多用疾病命名的“科室”,越來越多,讓很多到醫院看病的患者,不知道跑到哪一個科室是才好;
                醫生也經!皶\”,或者“轉科”;在醫學構筑的醫學叢林里,很多人迷茫、無奈,悲哀。
                因此,社會呼喚“全科醫生”。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對于過細分科,樂此不疲,還說“分科越細”,學術越發展,“越科學”。
               看病難,看病貴,也許因此而逐漸加重。

               回歸中醫原創思維,就是盡量要用“大方脈”的方式方法,突出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一攬子解決患者的問題,大道從簡,道法自然。
363
 樓主| 發表于 2018-5-12 06:56:1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0日,周四)晚上,由劉敬章為大家講述《方劑學》。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方劑的組成原則,劑型變化,以及方劑的變化規律,如何做到根據病情靈活化裁,也就是學習張仲景提倡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以麻黃湯為例,說明學習方劑時如何與經典密切結合,為何要讀經典,讀經典的重要性。

                    我們一起期待,劉敬章帶給大家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賀劉敬章講述《中醫方劑學》成功!
                    方劑學的重要性,歷代都有人論述,祖傳秘方,經典名方,突出的都是方,而不是“藥”。

                    有的人甚至絕對化地看待方劑的重要性,說了中醫治病,用方“不用藥”,這固然不準確,但是讓人們認識到方劑的價值,至今仍然有經方派,經方熱。

                    歷史上的不同流派,雖然說的是學說和理論,但是大多都落實到具體的方子上。

                    沒有方劑支撐的流派,很難傳承。
                    在中西醫并存,并重,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醫治病追求單一靶點,很少顧及復方,復方是它們無奈的原則而不是最高追求;中醫追求復方,雜合以治,復方是一個高境界,單味藥是早期不完善的初級階段,也有時是“復方時代”保留下來的特殊情況。

                   “單方一味”,也被賦予復方的價值,被看成是針對復雜病機的救急措施。

                   方劑不可忽視,于此可見一斑。
364
 樓主| 發表于 2018-5-12 06:59:38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由劉敬章為大家講述、輔導《中醫診斷學》的有關內容。
                   中醫的診斷學,是運用中醫理論,診察疾病,判斷病情,發現病機,判斷病性,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中醫臨床之中瞬間就完成了,中醫把望診、聞診、問診、切脈診斷,根據難易程度分別稱為“神、圣、工、巧”,在四診                        中極為推崇“望而知之”,把很多人視為很神秘的摸脈,放在最后,說它是“巧”。
                   四診在臨床之中,經常是交叉進行的,也是很快就完成了的一項工作。但是,做成課程講述,卻可以分解為很多環節,有很多相關的             內容和知識點,也是各種中醫考試、考核,必不可少的環節。

                   讓我們一起期待,劉敬章帶給大家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賀劉敬章講述《中醫診斷學》成功!
                   中醫的診斷,與西醫不一樣,它不是為了發現病灶,而是側重于研究身體患病之后的整體狀態,中醫說的氣色、精氣神,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外在表現,都是整體狀態的外在表現,有了這些基本資料,就抓住了戰勝疾病的根本,是為了“扶正祛邪”,調理陰陽,暢通氣血,恢復臟腑功能,也就是依靠患者自身的恢復能力,達到健康的目的。不是“介入”,不是依靠外力“干預”,是努力挖掘“內在衛生資源”。
因此,中醫的診斷,雖然不用“各種先進儀器”,卻能準確把握治療疾病的關鍵因素。
                  “各種先進儀器”都不能發現人體的“自我感覺”,不知道患者是否饑餓?氣短?心慌?乏力?失眠?手足是否發涼、怕冷?有無口干、便秘?是否腹脹?有無頭暈、心煩?這些嚴重影響生命質量,表征健康的數據,離開了人體的自我感覺,儀器“再先進”也是無用的擺設。

                 “人貴有自知之明”,離開人的感覺談健康,就不可能“精準”,不管它帶著多少光環,有多少大獎、論文做支撐。
“以人為本”,在醫學上,就應該是“以病人為本”,而不是“以儀器為本”。

                  中醫的四診,正是一個“君子善假于物”的軟技術,高級技術,絕對不要輕易否定。
                  中醫的四診,學習的過程雖然可以很短,但是“歷練的過程”很長,很多人行醫多年,仍然“心不精脈,常常失之”。
                  要想成為高明的中醫,做“蒼生大醫”,就必須精通《中醫診斷》。
365
 樓主| 發表于 2018-5-12 21:44:2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2日,周六)晚上,由澳門針灸學會理事長,世界中聯一技之長副會長張俊青講座,探討針灸學術的源頭。他講座的題目是:《針灸學術的形成與流變》,簡要介紹針灸學術的形成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化源于人類活動,針灸治療源于古人對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深刻體悟。

                 將這些體悟整理記錄成為后世最主要的針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后世的醫家都是以這三部經典著作為理論依據,運用于臨床治療,日積月累,形成了不同的針灸學術思想體系與學術流派。

                因此,在講座中將分別簡要介紹三部經典著作的針灸學術成就及其對后世針灸學術流派的影響,以及后世針灸學術流派的簡要介紹,以期讓學習針灸者對于針灸學術有一個基本了解。

                我們一起期待,張俊青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賀張俊青講述《針灸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針灸學術形成過程之中的幾部重要著作。
               毫無疑問,針灸學的原理,奠基于中醫的經典之中,傳承幾千年,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醫生診治疾病的實踐,這是不爭的事實。

               針灸的原理,與拔罐、按摩、刮痧一樣,不是簡單的物理療法。
               它們共同的根脈,是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貫穿著中醫的獨特理念,也就是內在的臟腑有病,可以在遠離病灶的肢體、體表的穴位進行治療,就能“施治于外,神應于中”,不需要到里邊去治療。

              切開人的身體的“外科手術”,它不是外治,而是“內治”,不會外治,所以才切開肌膚,進入體內去治療。所以外科手術,是“內病內治”思想指導下的技術。
              所謂切除病灶、靶點治療,都是“內病內治”的思想,是必須在病變的部位、分子靶點起作用,不能在“遠離病灶的肢體上進行治療”。
              因此說,中醫的針灸,用著獨特的學術原理。

             美國所謂“干針”,實際上運用的是針灸的理念、器具,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干針”的外衣,侵占了中醫的知識產權而已。
             “干針”應該與“水針”相對而言,應該在臀大肌、三角肌上針刺,用注射針頭而不吸液體,但是,它沒這樣做!皳Q一個馬甲”,侵占了中醫針灸的利益。
              因此,學習中醫的技術,離不開中醫的學術原理。
              不要盲目創新,不要輕易標榜自己如何與古人不同,沒有了深厚的根基,就成了“墻頭草”。

366
 樓主| 發表于 2018-5-13 22:05:0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3日,周日)晚上,由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內科學》,她從“不寐”診治要點談應考準備和技巧。

                    不寐這個病,自古就是常見病,《內經》《金匱》等經典名著論述過它,很多醫家探索過它的病機和診治規律。

                   《中醫內科學》教材如何論述不寐?它的診治要點如何把握?

                   我們一起期待,王紅霞主任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賀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內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不寐”的診治要點。
                  “不寐”就是西醫所說的“失眠”,很多人有這樣的病癥,西方醫學主要靠各種“安定”維持睡眠,各種安定的共同特點是抑制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說這個病只和大腦皮層有關系。
                  中醫不是這樣看問題。
                  《內經》認為人的形神是一體的,五臟都是“五神臟”。睡眠與營衛巡行有關系,與人體的精血、飲食都有關系,因此,老人“晝不精夜不暝”,飲食不當“胃不和臥不安”。
                 張仲景認為熱繞胸膈,可以心煩不寐;“虛勞虛煩不得眠”,也很多見;百合病“欲臥不得臥”;痰濁壅肺“但坐不得眠”;不寐的原因多,治療方法也很多,都需要辨證論治。
                 《中醫內科學》對此,也有總結和歸納,大家臨床可以參考,考核、考試的時候,尤其應該重視這本教材。
367
 樓主| 發表于 2018-5-14 21:47:0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4日),由霍立軒繼續講述《中藥學》的發展史。在中藥學的發展當中,主要要求大家了解每一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那么了解到什么程度?就是說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它是哪一個歷史時期的?比如說《新修本草》,大家主要了解它是唐代的,不要求具體到哪一年,只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即可。本節內容的學習主要掌握四點:第一個是本草成書的大的歷史時期,第二個是作者是誰,第三是主要的內容,第四是主要的學術價值,尤其是主要的學術價值。每一個本草一般就是那么二三條有文獻方面的價值,有實用方面的價值或者理論方面的價值。http://www.ynjkcy.com/zyx
                祝賀霍立軒講述《中藥學》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藥學發展史之中的歷代本草著作!稘h書藝文志》介紹了經方家的很多著作,說當時有“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
               不難看出,經方家的著作比“醫經家”的理論著作還多,用藥的經驗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些藥物的使用以湯劑、方藥為主。
               它們都建立在對于藥物寒溫屬性、氣味作用的基礎之上,是從單味藥總結而來。
            《神農本草經》成書之后,歷代本草著作都以它為基礎,就如同滾雪球的核心一樣,盡管雪球越來越大,但是核心內容都有保留和繼承,因此,像一顆大樹。
             歷代本草在繼承之上的新發展,與西藥研發“破舊立新”,絕大多數老藥被淘汰不一樣(西藥的高淘汰率,不是進步的表現,而是不成熟的象征)。
             中醫就像一棵大樹,盡管有每年的發芽與開花結果,甚至葉落“株黃”的季節,但是,丟掉的只是枝葉,而根本不會潰爛,隨著年輪的增加,成為參天大樹。至今郁郁蔥蔥,保護著中華民族的健康。
368
 樓主| 發表于 2018-5-15 21:49:47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5月15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培紅副秘書長為大家講授《中醫基礎理論》的第二課。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中醫學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一門獨立的醫學體系,是因為中醫學有著非常完整的結構體系和十分鮮明的理論特點。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理論特點之一,整體觀念用以說明人體是怎樣與天地相應的?人體又是如何成為一個完整有機整體的?人體各個臟腑器官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生理聯系和病理影響的?以及整體觀念是怎樣指導人體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
                  讓我們共同期待張培紅秘書長帶來的的精彩講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賀張培紅主任講述《中醫基礎學》成功!
                  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要性。

                 中醫的整體觀來源久遠,女媧補天的傳說,伏羲八卦,氣一元論,陰陽五行,都包涵著整體觀的思想。
                 中醫的整體觀,首先是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的精神與形體是一個整體,人與社會是一個整體,也就是人生存的所有環境,都與人體有關系,診治疾病的時候,都必須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不能不管不顧。

                西方醫學,認為人的皮膚之內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萬物有沒有關系?需要研究,發現了有關就承認,發現不了就不承認。

               但是,世界上可被發現和認識的明物質,只占百分之六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發現不了的“暗物質”。

               中醫研究“有無相生”,極為重視環境,看不到的也承認它存在,就叫“小而無內,大而無外”,氣充滿了整個宇宙。
               人與天地萬物都在“氣交之中”。

              元氣,由混沌狀態生成天地,生成萬物,但是,氣沒有消失,“聚而成形,散則無蹤!

              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生成的條件,有自身的規律。

              這就是“道法自然”,是天道。

369
 樓主| 發表于 2018-5-16 21:36:1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6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劉敬章講述《中醫內科學》的部分內容。

           包括內生五氣病癥和臟腑病癥的辨治方法以及方藥。

           我們一起期待,劉敬章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賀劉敬章輔導和講述《中醫內科學》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內生的風火濕燥寒“五氣”的病證,及其診治要點。
           風火濕燥寒是自然界的氣候“五氣”,也是古人概括一年之中春夏(長夏)秋冬氣候變化的規矩。
           它們太過分,引起人體疾病的時候,就被稱為環境致病因素的“六淫(加上暑氣、暑邪)”。

           中醫把人體的結構與天地時空萬物聯系在一起,讓人生病的因素就是邪氣、淫邪。

           邪氣可以從外部環境而來,也可以從體內逐漸產生。
           風火濕燥寒,無論是外來,還是內生,都有相似的表現。

          當然,外來邪氣傷人的時候,正氣雖然有所損傷,但是與內傷產生的病證相比較,損傷的程度不一樣。
          內生的五氣(邪氣),都有相應的臟腑功能不正常;當然,內在臟腑功能不正常,也容易招引外邪。
          這正如張仲景所說“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

          由此可見,風火濕燥寒由外入內傷身體,或者由內而生,都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系。
          五氣辨證論治,與臟腑辨證,密不可分。
          治療的時候,既要考慮“五氣”的特點,更不能忘記了臟腑功能的恢復才是更本。
370
 樓主| 發表于 2018-5-17 23:05:48 | 只看該作者
          今天(2018年5月17日,周四)晚上,由河北醫科大學雷寶淳為大家繼續講述《方劑學》。


          帶領大家解讀一下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方劑學》部分大綱和出題風格,然后講解總論部分考點,最后給大家留下練習題。

          我們一起期待,雷寶淳帶給大家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賀雷寶淳講述《中醫方劑學》成功!
          中醫治病使用方劑,這個歷史很悠久。方劑的組合靠中醫理論指導,理法方藥完整一套,方是方法,是智慧,是整體,是一個組合起來的系統。
         用西醫化學成分分析,中醫的方劑里有數不清的化學成分,有難以估量的相互關系,非常復雜,不好評價,更難以駕馭。
         但是,在中國醫學的歷史上,用氣味組成的“象”,與疾病概括出來的“證”,就可以相互對應,互相作用。
         這里也有反復使用和驗證的無數個過程。
         因此,古人有《經驗方》《試效方》《傳信方》《家藏方》《良方大全》《祖傳秘方》等,名稱雖然不一樣,但是都體現出對于“方劑組合效應”的高度重視。是人們用生命驗證的寶貴經驗,非?少F。

         組方不單純是經驗,有法度;變方不是隨心所欲,有原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23:08 , Processed in 0.0871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