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征集中醫病案

[復制鏈接]
31
 樓主| 發表于 2019-3-13 15:20: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醫融合觀 于 2019-3-21 22:45 編輯

        轉載  


夾層動脈瘤案2016,1,30


           崔某,男,67歲,2012年3月來我這里就診,……我進到病房一看到患者,臉色就像長了一層繡一樣。腹脹如鼓,大便已經11天沒行。舌干,舌苔黃的就像鍋貼子一樣,然后我又把西醫的查體系統做了一遍。其實這個病人,如果我把中醫的查體告訴大家了,大家誰都會治,但是往往大家就給西醫的診斷所嚇倒了,也不敢治也不敢想,這是我們共同的一個毛病。

      我當時開的處方我給大家讀一下。石膏120g,知母20g,大黃60g,芒硝30g,枳實10g,厚樸20g,山藥10g,瓜蔞30g,杏仁10g。

      曹主任就問我,宋大夫,你這方子是怎么開的呢?我怎么沒有見到一味治療主動脈夾層的藥?你是止血呀還是活血祛瘀呀?我怎么沒看到呢?我當時就笑了,我回答說,我也沒看到主動脈夾層啊,他又問我,那你按什么思路開的方子呢?我回答了五個字,痞、滿、燥、實、堅。我說出來這五個字你也會治療,曹主任一拍腦袋,明白過來了,他說,哎呀!宋大夫你是這么想的。

       過了六個小時,患者打來電話,說已經大便了,瀉了醫院那種白塑料盆半盆,大便呈污泥濁水一樣,臭氣熏天,腹脹已經消了,然后患者想吃飯,問我能不能吃,我說可以吃,然后患者吃了一碗餃子,又喝了一碗粥,

   其實我這么開這個藥是有依據的,咱們下面就來分析依據,《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詬、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第252條,傷寒6、7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條,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5條,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3天后,患者狀態好轉,但是眼前總出現幻覺、幻視、還譫語,就說亂七八糟的話,總是說看見死人了,看見滿窗戶都是蚊子,蒼蠅蚊子滿屋飛,小肚子還拘急的疼痛。小便不暢,尿赤色,這時候我給改用了五苓散加抵擋湯,我個人比較喜歡一句話,上焦蓄血則善忘,下焦蓄血則如狂。《傷寒論》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擋湯主之。小便不利是為蓄水癥,這個患者,我考慮既有蓄水又有蓄血,所以用了五苓散加上抵擋湯。當時思維局限, 如果用豬苓湯加抵擋湯也許效果會更快。(離經之血,存在于腹主動脈的盆腔階段即髂總動脈,屬于下焦)。

    第十一天,患者諸癥消失,身體稍感疲憊,其后,我又給他配了磨成粉的大黃蟄蟲丸的方子,磨成粉,裝了膠囊,囑咐患者繼續服用半年,去復查主動脈;颊呔懿慌浜蠙z查,說我這能走能跳,還能趟地能干活,我查什么查啊,就是不查,患者后來參加農村的體力勞動都能干了,直到去年我要講課,作了這個課件。我就開車去了患者家,我想找他,一定要給我做一下這個片子,后來患者做了一個片子我們看了。主動脈的血管是無疤痕的愈合,當時這張片子我帶到北京東直門醫院,找了些人給我看了一下,我也覺得很奇怪

       但是由于主動脈已經劈到了髂總動脈,包括一側的腎動脈,都有了夾層,所以換不了了,后來回到了豐寧縣中醫院治療,其實就是等死。


     我在臨床上的體會就是,你如果想用西醫的方法治療,就要用西醫的思維,如果你決定用中醫的辦法治療,就要老老實實的運用中醫的四診,搜集資料辨證論治,不要被西醫的診斷所嚇倒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一較為少見的致命性疾病,它的發生與多種疾病有關。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的一個重要發病因素。約70%的患者有高血壓史,遠端主動脈夾層合并高血壓更為常見。這可能與主動脈壁長期受到高動力血壓的刺激,使主動脈壁張力始終處于緊張狀態有關,另外也與膠原和彈性組織常發生囊樣或壞死有關;動脈粥樣硬化時,動脈中層也正好處在老化過程中;結締組織遺傳性疾病,如馬方綜合征等,有先天性主動脈中層變性。近端型主動脈夾層是馬方綜合征的嚴重并發癥;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主動脈縮窄、主動脈二瓣化也有出現主動脈夾層的可能。妊娠、嚴重外傷、重體力勞動及某些藥物也是夾層動脈瘤的發病因素。
臨床表現
本病多急劇發病,突發劇烈疼痛、休克和血腫壓迫相應的主動脈分支血管時出現的臟器缺血癥狀。部分患者在急性期(2周內)死于心臟壓塞、心律失常等心臟合并癥。年齡高峰為50~70歲,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
1.疼痛
為本病突出而有特征性的癥狀,部分患者有突發、急起、劇烈而持續且不能耐受的疼痛,不像心肌梗死的疼痛是逐漸加重,且不如其劇烈。疼痛部位有時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如僅前胸痛,90%以上在升主動脈,痛在頸、喉、頜或面部也強烈提示升主動脈夾層,若為肩胛間最痛,則90%以上在降主動脈,背、腹或下肢痛也強烈提示降主動脈夾層。極少數患者僅訴胸痛,可能是升主動脈夾層的外破口破入心包腔而致心臟壓塞的胸痛,有時易忽略主動脈夾層的診斷,應引起重視。
2.休克、虛脫與血壓變化
約半數或1/3患者發病后有蒼白、大汗、皮膚濕冷、氣促、脈速、脈弱或消失等表現,而血壓下降程度常與上述癥狀表現不平行。某些患者可因劇痛甚至血壓增高。嚴重的休克僅見于夾層瘤破入胸膜腔大量內出血時。低血壓多數是心臟壓塞或急性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所致。兩側肢體血壓及脈搏明顯不對稱,常高度提示本病。
3.其他系統損害
由于夾層血腫的擴展可壓迫鄰近組織或波及主動脈大分支,從而出現不同的癥狀與體征,致使臨床表現錯綜復雜,應引起高度重視。

       2019,3,22
       這個病案在百家爭鳴板塊
中醫治病一定要用中醫思維
              正在討論。

32
 樓主| 發表于 2019-3-13 15:27:52 | 只看該作者
        發表于 2017-7-24 06:10:07 | 只看該作者  
胸痹醫案一則
   
    杏林童子
   
    牟xx,男,45歲。某單位員工。2013年5月9日初診。
    主癥:胸悶不適半月多,已在西醫內科經DR攝胸片雙肺及胸膜均未見異常,心電圖及彩超檢查心臟亦未見異常,用復方丹參片、谷維素等藥治療無效,轉中醫診治。
    患者不咳不喘,無心悸,胸悶以胸正中部為主,有時伴有似痛非痛的感覺,多在連續伏案工作感覺疲倦時出現。用手掌撫按在胸部胸悶能減輕。舌苔白。脈沉緩。
    病為胸痹之類,病機為虛實夾雜,虛者胸中陽氣不足,寒氣易入于胸,更致胸陽不通,故疲倦時出現隱痛,手掌撫按胸悶可減;實者心中痞氣,結聚在胸故胸悶。
    治以益氣通陽,散結消痞。方用仲景人參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
    黨參15g、干姜15g、白術15g、炙甘草15g、枳實15g、厚樸15g、薤白20g、桂枝15g、瓜蔞殼30g。3劑。
    5月15日復診:述服完3劑后胸悶基本消除,問是否還需服藥。舌苔薄白,脈和緩。仍用原方3劑鞏固。隨訪2月來見復發。
    體會:本例胸悶經西醫儀器檢查未發現實質性病變,故稱不明原因胸悶,經對癥治療無效,但按中醫經典的論述和治療方法卻有良好效果!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第九》論曰:“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北景感貝瀸俅藯l所論胸痹之輕證,還沒有出現“脅下逆搶心”的見癥。仲景所列兩方,前方用于以實為主者,后方用于以虛為主者。本案胸陽不足,氣結在胸,虛實夾雜,故兩方合用,3劑而效。
    本案屬于簡單病例,但治療有效則在于經典著作的指導和實用意義。
33
 樓主| 發表于 2019-3-14 09:15: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醫融合觀 于 2019-3-14 01:19 編輯

        [這個貼子最后由孫曼之在 2008/03/04 03:08pm 第 2 次編輯]

.“浦江義門鄭兄”案
     浦江義門鄭兄,年二十余,秋間大發熱,口渴,妄言妄見,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脈之兩手洪數而實,視其形肥,面赤帶白,卻喜露筋,脈本不實,涼藥所致。此因勞倦成病,與溫補藥自安。曰:柴胡七八貼矣。以黃芪附子湯,冷與之飲。三貼后,困倦酣睡,微汗而解,脈亦稍軟。繼以黃芪白術湯。至十日,脈漸收斂而小。又與半月而安。夫黃芪,補氣藥也,此兩人者,一則氣虛,一則氣實,便有宜不宜存焉,可不審乎?(《格致余論/治病先觀形色然后察脈問證論》)
       按:形肥面白,為氣虛之體;譫妄面赤、脈浮洪,為虛陽上越之戴陽證。推其戴陽之故,必為寒涼下逼,元陽失其所而上越,浮陽上越則面色赤,脈亦上浮而大,故謂“涼藥所致”。因而以黃芪溫補衛陽,附子逐寒以收攝浮陽!皡s喜露筋”者,以體雖肥,仍有內氣之斂藏。蓋體瘦者氣斂于內而內實外虛,體盛者氣充于外而外實內虛也。故凡體肥而露筋者較渾然虛浮者易治也。又,此案若非誤治者,無論脈之浮大與否,均應以黃芪、白術治之,以其體肥色白為氣虛之體也。芪補衛氣,術補脾氣 ,氣壯則汗出,邪亦自然隨汗而散,其理顯然可見。此案用附子者以戴陽之故。若無誤治,自當不用。由此可知丹溪論治,首推體質,為重中之重,正與上案同也。
================================================
      【  秋間大發熱,口渴,妄言妄見,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脈之兩手洪數而實,】此案,初看似乎人參白虎湯證,收錄于此,以提醒諸君。

       按:形肥面白,為氣虛之體;譫妄面赤、脈浮洪,為虛陽上越之戴陽證。推其戴陽之故,必為寒涼下逼,元陽失其所而上越,浮陽上越則面色赤,脈亦上浮而大,故謂“涼藥所致”。
34
發表于 2019-3-14 10:49:28 | 只看該作者
中西醫融合觀 發表于 2019-3-13 15:08
謝謝管理員,我會繼續收集。我的目的是:這些病案能不能用西醫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行解釋,有的病案中 ...

  李老師,那這帖子的題目是不是要修改一下呢?就是好讓讀者一眼就能看出來收集的醫案,目的是收集中醫、西醫的不同觀點呢?題目很重要呀。您考慮一下吧。
35
 樓主| 發表于 2019-3-14 14:56:50 | 只看該作者
administrator 發表于 2019-3-14 02:49
  李老師,那這帖子的題目是不是要修改一下呢?就是好讓讀者一眼就能看出來收集的醫案,目的是收集中醫 ...

      謝謝先生賜教。
      我的初衷,用實際病案驗證中西醫在臨床上能不能相互溝通。
       我選擇的病案,著重于能夠用西醫解釋的通,比較典型的病案,而且在發表的時候作出相關的西醫解讀,或者能夠用中醫理論解讀西醫。
      所以,這個題目應該怎么改,我自己比較模糊,還請先生幫助。

點評

中藥藥理作用是什么必須有明確說明,如果沒有中藥相關治療癌癥疾病的藥理用純中藥治咳的中藥去治肺癌癌癥或治療其它種疾病對于人類醫藥學科學是不可能理解或接受中藥中藥治療癌癥疾病的。  發表于 2020-10-21 22:17
36
 樓主| 發表于 2019-3-14 15:30:37 | 只看該作者
        夾層動脈瘤案,在本論壇2016年1月曾經進行過熱烈的討論,我現在找不到這個帖子了,請管理員幫助找回來。謝謝了。
37
 樓主| 發表于 2019-3-24 18:27:56 | 只看該作者

[轉載]淺談甘溫除大熱----鄧鐵濤                                                                (2011-11-25 19:43:20)[url=]轉載[/url]
               

               
                       
標簽:                                                                                                                                                                轉載
       
               

                                                               
                        原文地址:淺談甘溫除大熱----鄧鐵濤作者:私淑仲景
    內傷發熱以及甘溫可以除大熱,這個問題我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但讀了一些書刊報導的文章?傆X得對這一問題有必要再談談個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賈得道先生之《中國醫學史略》對李東垣評價說:“概括說來,李氏強調脾胃的作用,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對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影響很大。但他喜用升發溫補之品,特別是倡導‘甘溫除熱’的說法,其流弊也很不小。后世醫家雖有許多人以曲說為其辨解,但他的這種一偏之見,是很難加以諱飾的!辟Z得道先生這一批判似乎有點武斷,他不但反對甘溫除熱法,連李東垣的升發溫補之創新成就也順帶給予貶低了。這一事實啟發了我,作為一個中醫史學家,必須參加中醫臨床,經過一定的臨床鍛煉,對古往今來的各家學說,才能作出比較中肯的評價,因此我培養的中醫史研究生,都要他參加臨床,哪怕畢業以后,爭取機會到附院參加臨證工作也好。當然一個人不可能把古往今來的學說一一加以驗證,但通過臨床工作,會鞏固對中醫藥學術的信心,能根據中醫的理論體系去思考問題、去指導實踐,不會隨便用西醫的理論去對號入座,把能對上號的視為科學,對不上號的便以為非科學。這在今天對中青年一代中醫是一個很緊要的問題啊!
       甘溫除太熱乃李東垣先生一大發明!秲韧鈧婊笳摗肥菛|垣先生第一本專著,他有感于當時醫家以外感法治一切發熱之證,認為流弊很不小,為了補偏救弊乃著書以活人。東垣自序說:“《內外傷辨惑論》一篇,以證世人用藥之誤,陵谷變遷,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懶于語言,此論束之高閣16年矣。昆侖范尊師,曲相獎借,屢以活人為言……就令著述不已,精力衰耗,書成而死,不愈于無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僅力疾就成之!弊x其序如見其人。一位醫德高尚的老學者儼然就在我們的面前,使人肅然起敬!秲韧鈧婊笳摗吠瓿芍,他接著寫出不朽之作《脾胃論》。在此論中,內傷發熱之論更臻完善。東垣脾胃之論(包括“甘溫除大熱”之論)是其畢生科學研究之成果,今天如果未經驗證,便揮動史家之筆,一予勾銷,這比之700多年前之李東垣先生,誰是真正的科學家呢?!賈先生說:“后世醫家雖有許多人以曲說為其辯解”,足以證明李東垣先生甘溫除大熱法,已后繼有人,估計700多年來,后世運用此法已活人無算了,其功豈小哉?
      當然對李東垣先生此說未能充分理解者亦不少,近年在雜志與報刊上,偶或見之。如說“熱”乃虛熱,是患者自覺發熱,而體溫計測之則無發熱;或曰甘溫所除之“大熱”不是“高熱”。這些學者比之賈氏不同,承認甘溫藥可以治發熱,只對大熱有懷疑耳!吨嗅t大辭典》有甘溫除熱條云:“用甘溫藥治療因虛而身熱的方法。如氣虛發熱,癥見身熱有汗,渴欲熱飲,少氣懶言,舌嫩色淡,脈虛大者,用補中益氣溫。產后或勞倦內傷發熱,癥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舌淡紅,脈洪大而虛,用當歸補血湯!鞭o典是按照大多數人所公認者而修編的,故只設甘溫除熱條,而無甘溫除大熱條。我們復習一下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辨寒熱》是怎么說的,他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旁徹皮毛,渾身躁熱作,須待坦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雖然700年前沒有體溫計,但從李氏這段文字來看,其所指之發熱,是高熱,不是低熱,更不是自覺之發熱明矣。至于此種發熱之論治,《內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說:“脾胃氣虛……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秲冉洝吩,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溫!睆纳鲜鲆,可見李氏所指之大熱,以白虎湯證為對照也,為了區別于白虎湯證,故不言壯熱而稱之為大熱耳。若以體溫計測之則可稱之為高熱,亦包括們之壯熱、久按熱減之中熱一類因虛而致之發熱。當然,甘溫法亦可以治療自覺發熱而體溫計測之無熱及低熱之屬于脾胃氣虛之證者。

    正如《中醫大辭典》甘溫除熱條所說,除了氣虛發熱宜用補中益氣溫之外,又補充了產后勞倦內傷之發熱用當歸補血溫之證。這是后世發展了李東垣的理論與經驗。其實甘溫除大熱,何止補中益氣湯與當歸補血湯二方。我曾用歸脾惕治1例發熱39℃之患者(案見《學說探討與臨證》第81頁),我院黎炳南教授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l例產后高熱40℃之患者。至于中等度發熱,我喜用桂甘龍牡湯及桂枝加龍骨牡蠣湯。l例乙腦久熱(38℃)不退,以及l例腸傷寒中西藥并用而仍發熱38℃左右之證,診其舌質淡嫩,脈見虛象,均用桂甘龍牡湯而愈。上引之病例不多,因適用甘溫除熱法治療的病屬少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也許有人懷疑這些病案是否屬實,《中醫雜志》1990年8期專題筆談欄專門討論《甘溫除大熱的理論與實踐》,參加討論的同志不少,遍布多個省市,應該是有代表性的,是確切的資料,不妨引其中一些資料以證實甘溫除大熱法是超出于西方醫學而大大領先于世界的理論與經驗。
       參加筆談討論共有10位專家,其中對甘溫能否除大熱持肯定態度的占絕大多數,10位專家中,有8位專家共報導了10個典型病案,這10例病案中,除1例無記載體溫情況外,其它9例體溫均在39℃以上,其中超過40℃的有4例。所涉及的病種范圍相當廣泛,如急性白血病、黃疽型急性甲型肝炎、敗血癥、中毒性心肌炎、硬皮病、乙腦、遷延性肺炎、大葉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心衰、產后高熱、子宮切除術和脾切除術術后高熱以及原因未明之長期高熱等等。例如萬友生大夫曾治一李姓患者,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合并大葉性肺炎,高熱達400C以上不退,白細胞降至0.6×109/升,經用各種抗生素和清肺解熱中藥無效;颊吒邿岫嗪,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聲低氣細,惡心厭食,咳嗽,胸痛,吐血痰,脈虛數甚。萬大夫投以補中益氣溫加減方:黃芪、黨參各50克,白參、白術各15克,西洋參、升麻、柴胡、陳皮、炙甘草各10。2劑服后體溫降至38.7℃,復診守上方,柴胡加重至15克,更加青篙15克,繼服8劑體溫降至正常,其他癥狀大為好轉,惟仍咳嗽、胸痛、吐血痰,三診守上方加入桔梗、積殼、橘絡、絲瓜絡、紫苑、款冬花等藥,更進20余劑,復查胸片示肺炎全部吸收,血象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癥緩解。本例身大熱,體溫高達400C以上而多汗,肢冷背寒,面唇舌淡白,精神萎靡,聲低氣細,現象熱而本質寒,病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氣虛,雖然兼有肺熱灼傷陽絡之癥,但治病必求其本,故投以補中益氣湯方解決主要矛盾,氣虛發熱證解除了,肺熱灼傷陽絡之癥也就迎刃而解。
      當然,對于虛實夾雜證,采用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劑以外,還應根據中氣虛弱之輕重、累及臟腑之多寡,兼挾證之有無等等而辨證加減。對于氣虛與實邪兼挾之發熱,并非單純虛熱者,治療除了甘溫益氣以外,并不排除配合苦寒藥,這也符合東垣補中益氣加減黃芩之類法。因此甘溫除大熱法,其用方并不拘泥于補中益氣溫,不少專家還選用了升陽散火、升陽益胃、黃芪人參湯、歸脾湯、四君子湯以及桂附八味丸引火歸原法等等進行治療取得效果。東垣在補中益氣溫方后加減多達25條,足以示人辨證加減之重要。
      綜合筆談各位專家所見,甘溫除大熱有其特定的含義,即指氣虛抑或陽虛所致之發熱。其發熱程度可隨陽氣虛衰、虛陽亢奮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奮程度重的則發高熱,否則發低熱。因此,體溫表上是否顯示發熱或高熱,不能作為我們是否采用甘溫除大熱法的依據,關鍵在抓住氣虛或陽虛這一本質,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不必拘于補中益氣湯,而可以采用升陽益胃湯、歸脾湯、桂附八味丸等其他方劑的道理。這些都說明中醫學在發展,現代高明的中醫有些已超過了東垣,東垣有知當含笑于九泉也,只可惜高明的中醫在今天大好形勢下成長太慢耳!
     總而言之,甘溫能夠除大熱,實踐已經作出檢驗,回答是明確而肯定的。 (廣州中醫藥大學 鄧鐵濤)



38
 樓主| 發表于 2019-3-31 06:46: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醫融合觀 于 2019-3-30 22:50 編輯

         轉載自:
【桂枝湯加減治萬病】
溪流   摘自360圖書館:


  (五)苓桂術甘湯案
   黃某,女,42歲,技術員,1973年4月就診;颊弑淮_診為“風濕性心臟病”,已多次住院治療,病史3年。胸悶心悸心慌,面部及兩腳浮腫,呼吸氣短,喘咳吐稀痰,甚至口唇發紺,惡寒身形震顫,睡寐不寧,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脈細弱,舌苔白潤質淡。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試治。處方:
       茯苓15g,白術12g,桂枝、炙甘草、廣皮、法半夏各l0g,
       生黃芪15g,防己l0g,車前子12g。服5劑。
   二診,服前方后,心悸、浮腫減輕,呼吸較暢利,咳減痰少,小便增多,食納稍增,脈仍細弱,舌苔薄白潤,守前方加制附片l0g,繼服5劑。
   三診,前方繼進5劑后,心悸浮腫再度減輕,呼吸均勻,唇不發紫,不惡寒,咳仍吐稀痰,睡寐安寧,脈緩而弱,舌質淡紅苔白。處方:
     制附片l0g,生黃芪15g,桂枝6g,白術12g,茯苓15g,
     炙甘草、法半夏各lOg,五味子5g,黨參15g。服5劑。
   四診,上藥服10余劑,諸癥悉減,浮腫消退,心不悸,咳減痰少,飲食倍增,脈緩有力,舌苔薄潤。囑前方再進10劑以鞏固療效。
   兩年后隨訪,病者堅持上半班。如遇心悸發作,或感冒引起身痛,胸悶心悸,即用第三診方,服數劑后諸癥悉減,至1978年底,患者陸續服上藥近100余劑,體略發胖,病未復發。
   [按]本案雖為“風心病”,但究其病機,乃中陽不足,痰飲停聚,故用苓桂術甘湯加味主治。由于病者素體脾腎不足,證藥相符,雖長期服用,未見不良反應,且成了常備之藥。
39
 樓主| 發表于 2019-4-22 15:50: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醫融合觀 于 2019-4-22 07:57 編輯

        轉:黃煌:我臨床最常用的16首經方(純干貨,建議收藏)2019,4,杏林童子發表于分及解析。


40
 樓主| 發表于 2019-5-15 11:35:11 | 只看該作者

陳XX,男,86歲,縣人大退休老干部。2016年3月10日初診。
  患者心悸、心累3天,加重1天,伴見眩暈,畏寒,背涼,手足欠溫,口不渴。身高1.7m,平素身體較壯實。但本次神疲,說話緩慢,語音低沉。足脛、足背輕度浮腫。舌質略黯,舌苔白較厚。脈遲沉細弱。血壓130/80mmhg。心率40分次。
  既往有肺氣腫史(但僅見體檢X影像改變,并無明顯臨床癥狀)及短期心肌供血不足(心電圖ST-T波改變)史,經治療后心電圖復常。一月前出現下午足脛、足背浮腫,晨起消退,曾查心電圖、小便檢驗未見異常,經治療恢復正常。
  考慮患者是退休老干部,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或住院治療。但患者畏懼住院輸液,要求先用中藥治療,有效就免得去住院了。
  診斷:心悸(心動過緩)、眩暈。
  辨證:心腎陽虛,心陽不振,脾陽不足,飲蒙清陽。
  治法:溫通心陽,化飲定眩。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
  麻黃10g、制附片6g、北細辛5g、桂枝15g、白術15g、茯苓30g、炙甘草10g、丹參20g、澤蘭20g、苡仁30g。2劑。
  每劑加水1500ml,熬取藥汁500ml,每次溫服100ml,每天3次。囑其24小時后可來診室復診脈博、心率,并指導其自測脈博的方法,24小時以后若自測脈博無改變,可去醫院住院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3月15日復診:患者精神轉佳,說話有力,自述服一劑后自測脈博62分次,眩暈也逐步減輕,自我感覺較好,所以就在家里穩起吃藥,既沒來復診也沒去醫院,直到今天才來,F已無明顯畏寒及背涼,足脛、足背浮腫已消。舌苔白略厚,脈和緩有力,脈率、心率都為72分次。仍用原方調整劑量鞏固:
  麻黃3g、制附片5g、北細辛3g、桂枝10g、白術15g、茯苓20g炙甘草6g、丹參20g、靈芝15g、苡仁20g、紅景天20g。3劑。囑其如有復發及時復診或到醫院心血管內科診治。
  其后又有兩次因其它小有不適來診,但脈率、心率都在正常范圍,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按:本案六經辨證屬少陰太陰合。荷訇幮哪I陽虛,心陽不振而心搏過慢則心悸;太陰脾陽虛水飲內停更傷心陽也致心悸,上蒙清陽則眩暈。故用麻附辛湯合苓桂術甘湯溫通心腎,振奮心陽;溫運脾陽,化飲定眩;加丹參活血入心增強療效,澤蘭、苡仁活血除濕以消足腫。兩方合用心悸、眩暈并除。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傷寒論》中主治少陰陽虛感寒即少陰、太陽合病或傷寒少陰直中的專方,也是現代治療心動過緩的特效方劑,用于治療其它病癥也相當廣泛,如感冒、咳嗽、失音、咽痛、嗜睡、胸痹、產后雷諾氏現象、周身無汗、低血壓等等;日本的漢醫用于體虛者及老年人的感冒、流感、支氣管炎、肺炎;支氣哮喘、三叉神經痛;低血壓;冷癥、貧血癥、虛弱者的頭痛。
  應用該方的基本指標:
      1、 畏寒,背冷、手足冷或欠溫。
      2、 全身倦怠,或似睡非睡、昏沉模糊。
      3、 脈遲或兼微細。
  參考指標:
  血壓正常不高。
  本案符合以前上三個基本指標和一個參考指標,故而能兩劑脈率復常。當然,本案病程較短,治療及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凡外感病或雜病無論其它主癥是什么,或心悸、或咳嗽、或失音、或咽痛、或嗜睡、或胸痹、或肢端蒼白青紫、或周身無汗等等,只要具備以上三個基本指標,都可考慮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辨證加味治療。因方中的麻黃、細辛現代研究能使血壓升高,故而將“血壓正常不高”列為參考指標,現在醫療糾紛繁多,凡血壓超過140/90mmhg者都應慎用或不用此方;由于麻黃、細辛有升高血壓的作用,故而本方用于治療體質虛寒的低血壓有很好的效果。但本方加味也可用于素體陽虛冬季寒冷刺激而出現高血壓者,則另當別論。
  另外,日本的漢醫使用本方時以”惡寒、微熱、脈沉細、全身倦怠、面色蒼白為目標,其中三谷氏認為應用本方之“脈候不一定沉而細微,可有浮數”的看法也值得借鑒。
                                                                   原作于2016.7.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02:27 , Processed in 0.3165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