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551
 樓主| 發表于 2018-11-4 21:45:11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4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曹傳龍接著講《永遠的大道國醫》。

                    他講的小標題是:一代醫家何夢瑤。何夢瑤(1693一1764),字贊調,又字報之,號西池,又號硯農,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人,清代著名醫家!夺t碥》《傷寒論近言》為其代表醫著。何夢瑤也是一位儒學之醫,且為官清廉;除醫學外,他在易學、史學、文學、數學、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詣。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對何夢瑤學術的傳承和發展頗為重視。鄧老說:“清代嶺南醫學是一個大發展的年代。如對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醫家何夢瑤,被譽為‘南海明珠’。何氏《醫碥》批判了受景岳學說影響,治病過用溫補之弊。該書二百年來多次翻刻印行,足見其影響之大!薄多囪F濤醫話集》史如明鑒,何夢瑤的治學經歷及學術思想對中醫式微的今天也有兩大啟示:一、中醫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這片土壤中,才能復興發展;二、中醫學術只有不同學派互相爭鳴才能勃勃發展。

                   我們一起期待曹傳龍的講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成功。

                   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清代醫家何夢瑤(1693一1764)的學術成就。



                   何夢瑤是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人,原來是官員,做過知州,以及幾個縣的縣令,。

                   他在當思恩縣令的時候,瘟疫流行,他用方藥救活了大量患者。

                   他年老返鄉之后,熱心行醫,治病救人,并出版了幾部醫學著作,成為很有成就的有關清代著名醫家。代表作是《醫碥》《傷寒論近言》。

                   何夢瑤在《醫碥》中批判了治病過用溫補之弊。



                  何夢瑤對嶺南醫學有很大貢獻,是較早研究地方用藥特點的醫學家。
552
 樓主| 發表于 2018-11-5 21:49:36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一(2018年11月5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醫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兒科學》。

            本周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哮喘。 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反復發作的嘯鳴、氣喘性肺系疾病。

           哮喘有明顯的遺傳性傾向,初發病年齡以1-6歲多見。發作有較明顯的季節性,以秋季、春季氣候多變時易于發病。大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可以緩解或自行緩解,在正確的治療和調護下,隨年齡的增長,大都可以治愈。而嚴重哮喘發作可以危及生命,所以必須要積極、及時、慎重處理哮喘發作狀態。

           敬請期待馬京雪醫師的講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賀馬京雪講述《中醫兒科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兒童哮喘的有關內容。



中醫認為哮有宿根,喘無善證。

根在何處?

一在脾,脾虛生痰;一在腎,久必及腎。

這容易理解,很多人不知道“根在兒童”。

兒童的哮喘,比較好治,我治好了很多兒童哮喘,當時有些病兒病情很重,雖然治好了哮喘,但是一般仍然看出他們先天體質弱。

兒童的哮喘,不及時治療,到了成年人的時候,就難以治愈了。

所以,我認為這個根,與兒童哮喘,兒童發病有關系。

只要抓緊治療,一般都能治愈。



這一點,我很有體會。
553
 樓主| 發表于 2018-11-6 22:01:33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6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認為: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統于脾,布于肺,根于腎,運行于脈內,營運不息,充分發揮灌溉一身的生理效應!端貑.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難經·二十二難》:“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那么,血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血是怎樣生成的?血的循環機理是什么?血具有哪些生理功能?血與氣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

        請關注張海濤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賀張海濤講述《中醫基礎理論》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關于血的有關內容。

        中醫學所說的血,與西醫不一樣,不僅僅是紅色的血液,還有更多的學術內涵。它和氣一樣有陰陽的屬性,與臟腑的關系,也有不同的描述。

        這不是故意標新立異,而是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無縫對接”,可持續傳承,有效指導臨床實踐,取得預期的成功。

        背離了中醫的傳統理論,用西醫貌似正確的觀念改造中醫,就難以駕馭中藥方劑,也不好解釋中醫治病救人的學術原理。

        不要“自設陷阱”,讓中醫失語。



        中醫認為:血主于心,藏于肝,統于脾,布于肺(朝百脈),精血互化,血汗同源,運行于脈內,營運不息,充分發揮灌溉一身的生理效應。

      《素問.五藏生成》指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難經·二十二難》:“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細心揣摩,就能“深得古人之心”,了解中醫精華。
554
 樓主| 發表于 2018-11-7 21:31:43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8年11月7日)的一技術之長空中課堂,繼續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內科學》_窿閉的內容。

        癃閉是由于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導致的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其中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以小便閉塞,點滴全無,病熱較急者稱為“閉”。

        癃閉之名,首見于《內經》,該書對癃閉的病位、病機作了概要的論述。東漢殤帝姓劉名隆,由于避諱,而將癃改為“淋”,或改為“閉”。漢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沒有癃閉的名稱,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記載。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記載,而沒有癃閉的名稱。直到明代才又有了窿閉的論述,《景岳全書·癃閉》將癃閉的病因歸納為四個方面: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氣門熱閉不通;有因熱居肝腎者,則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陽下竭,元海無根,氣虛而閉者;有因肝強氣逆,妨礙膀胱,氣實而閉者。并詳細闡述了氣虛而閉的病理機轉。

       讓我們期待王秀民的精彩分享和講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賀王秀民講述《中醫內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窿閉的內容。

      她除了和大家介紹有中醫的關專業知識之外,還通過古代文獻的“避諱”知識告訴大家一些相關知識。

      因為唐宋皇帝的祖上有人叫“李預”,《神農本草經》的薯蕷,就改成了“薯藥”;有人叫“趙曙”,改了名的“薯藥”還需要再次改名,因此“薯蕷”就變成了“山藥”。

      清朝康熙大帝名叫“玄燁”,中醫的“玄武湯”,就改成了“真武湯”;中藥“玄參”,則改成了“元參”。

      古代中醫命名的癃閉,雖然早就見于《內經》,但是因為東漢殤帝姓劉名隆,由于避諱,而將癃改為“淋”,或改為“閉”。

      殃帝是個短命而倒霉的皇帝,但是竟然因為他的名字而修改了中醫的一個病名,可見歷史環境對于中醫的影響,是非常劇烈的。



      據說,中醫的“真氣”一詞,也是因為避諱秦始皇的名字“嬴政”,由“正氣”改成了“真氣”。



     華佗“可以活人”寶書送人不敢要的悲劇,仲景“被迫坐堂行醫”的成功,都是令人深思的大問題,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555
 樓主| 發表于 2018-11-9 21:04:3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四(11.8)晚上8:00,“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繼續由李源中醫師與大家一起學習《方劑學》中“治燥劑”的相關內容。

        中醫理論中的燥,分為外燥和內燥,外燥宜宣散;內燥要滋潤。治燥劑主要包括“輕宣潤燥”和“滋陰潤燥”劑兩大部分。今天晚上我們主要學習這兩部分的豐富內容。涉及到的方劑有:輕宣潤燥的杏蘇散、桑杏湯清燥救肺湯等,和滋陰潤燥的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等方劑。

       讓我們一起期待李源中醫師的講述和分享,互相學習,共同進步。http://www.ynjkcy.com/zyfjx
       祝賀李源中醫師講述《方劑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治燥劑”的相關內容,主要包括“輕宣潤燥”的杏蘇散、桑杏湯清燥救肺湯等,和滋陰潤燥的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麥門冬湯等方劑。
       對于燥邪傷人的問題,《內經》雖有論述,但是,內容不多!安C十九條”之中,就缺乏有關內容,劉河間對此有所補充。
吳鞠通《溫病條辨》既吸收了喻嘉言清燥救肺湯的學術成就,也繼承和發揮了沈目南《燥病論》的學術特長,辨別秋燥為病的特點很細致,值得大家參考。
      吳鞠通說:“蓋喻氏之清燥救肺湯,即《傷寒論》中后半截之復脈湯也。傷寒必兼母氣之燥,故初用辛溫甘熱,繼用辛涼苦寒,終用甘潤,因其氣化之所至而然也!
     “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贝苏f很有見地,不容忽視。他分三焦論述燥邪傷人,也很有臨床指導意義。


556
 樓主| 發表于 2018-11-9 21:27:36 | 只看該作者
                 預告:本周五(2018年11月9日)晚上,“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朱萍霞講述《中醫診斷學》。

                她和大家一起學習第二部分,原文選錄。上周黃小平講了第二:聞診,問診,切診,這一部分內容。本周給大家匯報四診當中的“脈診”

               讓我們一起期待來自新疆的朱萍霞講述和分享,歡迎大家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zyzdx
              祝賀朱萍霞講述《中醫診斷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第二部分“原文選錄”之中的“脈診”內容。

              關于脈診的神秘性,中醫界有“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慨,也有的人說“熟讀王叔和(《脈經》),不如臨證多”。
              中醫傳到日本之后,他們也許是感覺脈診很難把握,就不摸脈,只會摸肚子(腹診)。
              二三十年前,朱良春國醫大師到日本訪問,日本一些學者組織20多名患者來摸脈,然后由朱良春先生寫出診治情況,符合率很高,日本人大惑不解,向朱老求教。
             朱老略一沉思,就說:
             你們見過中國的笛子吧?只不過是一根竹管,上邊有很多孔,演奏者卻可以吹出余音繞梁,關鍵是他們懂得音樂。否則,用笛子做竹管來使用,還不如一個吹火棍,因為“一吹它就跑氣兒!”
             朱老一席似乎是玩笑的比喻,把中醫復雜脈診的意義和學習脈診的價值,說得很透徹。

557
 樓主| 發表于 2018-11-10 21:49:0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0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講述《中醫針灸學》下篇治療各論內容:
        包括癃閉、水腫、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的具體內

        請大家屆時關注王群才講解http://www.ynjkcy.com/zjx
         祝賀王群才講述《中醫針灸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下篇治療各論內容:
        主要包括癃閉、水腫、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的具體內

      《內經》說: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又說: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黃帝內經》認為,根據不同病情,根據天時地域之宜,分別使用針刺、艾灸、藥物、導引按蹺、砭石等治療方法,或者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治療。
“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因此,針灸可以治療很多病,或者說能夠治療所有的疾病。

558
 樓主| 發表于 2018-11-12 19:07: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馬京雪 于 2018-11-12 19:08 編輯

                 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1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內科學》,她和大家一起談論“血證”病的診治問題。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類出血性疾患,統稱為血證。在占代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本病屬于西醫學中多種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統疾病有出血癥狀者,以及造血系統病變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證的范圍相當廣泛,凡以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內科病證,均屬本證的范圍。本節討論內科常見的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
                我們一起期待,王紅霞主任的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賀王紅霞主任講述《中醫內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血證”病的診治問題,主要是血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類出血性疾患,統稱為血證。在占代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內科常見的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
               中醫認為“血氣者,人之神!毖谌梭w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血的生成與運行,與很多臟腑有關系,也和很多內外因素密不可分。
               中醫這個認識與西醫不同,西方古代有“四體液學說”,認為發燒、疼痛,還有很多病都是“血液太多”,所以“放血療法”在西方很盛行,美國總統華盛就是被錯誤的過度放血而致死的。

              中醫認為出血,有很多原因,火熱妄行,氣不統血,都是常見原因,當然,有些失血的原因錯綜復雜,需要仔細辨認,辨證論治才能有好的效果。

559
 樓主| 發表于 2018-11-12 22:01:1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一(2018年11月12日20:30),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馬京雪醫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兒科學》。
              本周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反復呼吸道感染和口瘡。
              小兒頻繁發作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單位時間內超過一定次數,即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古代醫籍的虛人感冒、體虛感冒與本病接近。
              反復呼吸道感染多見于6個月—6歲的小兒,1—3歲的幼兒更為常見。以冬春季氣候變化劇烈時易反復發病不已,夏天有自然緩解的趨勢,一般到學齡期前后明顯好轉。如果反復呼吸道感染治療不當,容易發生咳喘、心悸、水腫、痹癥等病癥,甚至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小兒口瘡以齒齦、舌體、兩頰、上顎等部位出現黃白色潰瘍,疼痛流涎,或伴有發熱,周身不適為特征。若果滿口糜爛,色紅疼痛者,稱為口糜;潰瘍發生在口唇兩側者,稱為燕口瘡?诏彽牟∶,最早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敝赋隹诏彽陌l病與火熱之邪上攻有關。本病屬于西醫學口炎范疇,包括潰瘍性口炎、皰疹性口炎、口角炎等。
            口瘡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病年齡以2—4歲多見。一般預后良好。體虛患兒,口瘡可以反復出現,遷延難愈。
            兒童時期是人一生體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合理治療小兒時期疾病是保證小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決定一生體質的重要措施。
            敬請期待馬京雪醫師的講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賀馬京雪醫師講述《中醫兒科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反復呼吸道感染”和“口瘡”的有關內容。
            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偶爾一次的感冒不一樣,古代所描述的虛人外感、體虛感冒與本病接近。多見于1—3歲的幼兒,也可以在成人之中的體虛、產后出現,老年人也較為為常見。發病季節以冬春季氣候變化劇烈時易反復作。
           我當年主持過相關課題,治療了幾千例兒童的反復感冒、咳嗽、哮喘。
           這類病兒,不能單純補虛,也不能單純清火。單純補虛容易上火,單純清火不能盡快提升抗病能力,必須“清補結合,標本兼顧,扶正祛邪”,才能獲得較好的療效。并且,緩解期與發作期,連續觀察治療,密切觀察證候變化,做到“隨證治之!
           反復口腔潰瘍,也和患兒喂養不當,體質氣陰不足,虛火上炎等,有一定關系。
           兒童的疾病,臟器輕靈,往往隨撥隨應,容易治愈。
           盡管,獨生子女,或者目前放開二胎之后,人們普遍重視兒童的健康,但是,很多人對“三分饑和寒”的喂養護理要求,做不好,因此,才容易出現“復感兒”日久不愈。

560
 樓主| 發表于 2018-11-14 11:19:34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1月13日)的“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張培紅副秘書長為大家講述《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認為: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液包括各臟腑組織的正常體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營養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津液廣泛地存在于臟腑、形體、官竅等器官組織之內和組織之間,起著滋潤濡養作用。同時,津能載氣,全身之氣以津液為載體而運行全身并發揮其生理作用。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與血液的生成和運行也有密切關系。所以,津液不但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津與液的區別:性質清稀,流動性大,主要布散于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等部位,并滲入血脈,起滋潤作用者,稱為津;其性較為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器官,起濡養作用者,稱之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靈樞·五癃津液別》。
       那么,津液的概念是什么?津液又是如何生成、輸布和代謝的?津液具有哪些生理功能?津液與五臟的關系應該如何理解?接下來還要詳細的闡述氣、血、精、津、液五者之間的生理關系和病理影響機制。
       請關注張培紅副秘書長的精彩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賀張培紅主任講述《中醫基礎理論》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津液”的有關內容。
       在中醫的體系里,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有的時候把“津”和“液”統稱在一起,有的時候則分別來說。

      《內經》說:“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
       又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由此可見,津液,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津液在身體之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1 07:05 , Processed in 0.0634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