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771
 樓主| 發表于 2019-6-3 21:45:50 | 只看該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6月3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陳靜和大家繼續一起學習《中醫婦科學》:

           今晚我們學習“產后病”之“產后身痛、缺乳、乳汁自出”,以及“婦科雜病”之“癥瘕、陰挺”。包括定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辯證論治及理法方藥。

           歡迎關注收聽。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賀陳靜主任講述《中醫婦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產后病”之“產后身痛、缺乳、乳汁自出”,以及“婦科雜病”之“癥瘕、陰挺”的有關內容。
    婦女產后,氣血受損,血虛不榮經脈,肌膚筋脈失養,所以疼痛;缺乳,乳汁少的根本原因,也多為血虛,或者因虛致瘀。治療這一類病癥。離不開養血活血。
徵瘕積聚,是氣滯血瘀,或者血瘀為主,攻逐治療適可而止,不可過分,避免正氣受傷是原則。
陰挺,不是實證,而是子宮脫垂,需要升提正氣。
772
 樓主| 發表于 2019-6-4 22:36:39 | 只看該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6月4日(周二)我們繼續有請中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溫病經典第61講。

            曹東義,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任河北省中醫藥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世界中聯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表論文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學習《溫病條辨》的范圍:
五十七、濁濕久留,下注于肛,氣閉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術附湯主之。
       此濁濕久留腸胃,至腎陽亦困,而肛門墜痛也。肛門之脈曰尻,腎虛則痛,氣結亦痛。但氣結之痛有二:寒濕、熱濕也。熱濕氣實之墜痛,如滯下門中用黃連、檳榔之證是也。此則氣虛而為寒濕所閉,故以參、附峻補腎中元陽之氣,姜、術補脾中健運之氣,樸、橘行濁濕之滯氣,俾虛者充,閉者通,濁者行,而墜痛自止,胃開進食矣。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勞者,治以參、鹿之屬,證屬虛勞,與此對勘,故并及之。再此條應入寒濕門,以與上三條有互相發明之妙,故列于此,以便學人之觸悟也。
       術附湯方(苦辛溫法)
       生茅術(五錢) 人參(二錢) 厚樸(三錢) 生附子(三錢) 炮姜(三錢) 廣皮(三錢)
       水五杯,煮成兩杯,先服一杯;約三時,再服一杯,以肛痛愈為度。
       五十八、瘧邪久羈,因瘧成勞,謂之勞瘧;絡虛而痛,陽虛而脹,脅有瘧母,邪留正傷,加味異功湯主之。
       證氣血兩傷,《經》云:勞者溫之。故以異功溫補中焦之氣,歸、桂合異功溫養下焦之血,以姜、棗調和營衛,使氣血相生而勞瘧自愈。此方補氣,人所易見,補血人所不知!督洝分^: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凡陰陽兩傷者,必于氣中補血,定例也。
       加味異功湯方(辛甘溫陽法)
       人參(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肉桂(一錢五分) 炙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於術(炒焦,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去核,二枚) 廣皮(二錢)
       水五杯,煮成兩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五十九、瘧久不解,脅下成塊,謂之瘧母,鱉甲煎丸主之。
       瘧邪久擾,正氣必虛,清陽失轉運之機,濁陰生竊踞之漸,氣閉則痰凝血滯,而塊勢成矣。脅下乃少陽厥陰所過之地,按少陽、厥陰為樞,瘧不離乎肝膽,久擾則臟腑皆困,轉樞失職,故結成積塊,居于所部之分。謂之瘧母者,以其由瘧而成,且無已時也。按《金匱》原文:“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蓋人身之氣血與天地相應,故瘧邪之著于人身也,其盈縮進退,亦必與天地相應。如月一日發者,發于黑晝月廓空時,氣之虛也,當俟十五日愈。五者,生數之終;十者,成數之極;生成之盈數相會,五日一元,十五日三元一周;一氣來復,白晝月廓滿之時,天氣實而人氣復,邪氣退而病當愈。設不瘥,必俟天氣再轉,當于月盡解。如其不瘥,又當云何?然月自虧而滿,陰已盈而陽已縮;自滿而虧,陽已長而陰已消;天地陰陽之盈縮消長已周,病尚不愈,是本身之氣血,不能與天地之化機相為流轉,日久根深,牢不可破,故宜急治也。
       鱉甲煎丸方
       鱉甲(炙,十二分) 烏扇(燒,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熬,三分) 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熬,一分) 石葦(去毛,三分) 厚樸(三分) 牡丹皮(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A2J5蟲(熬,五分) 阿膠(炒,三分) 蜂窩(炙,四分)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細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斤五斗,浸灰,俟酒盡一半,煮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招姆咄,日三服。
       方論:此辛苦通降,咸走絡法。鱉甲煎丸者,君鱉甲而以煎成丸也,與他丸法迥異,故曰煎丸。方以鱉甲為君者,以鱉甲守神入里,專入肝經血分,能消癥瘕,領帶四蟲,深入臟絡,飛者升,走者降,飛者兼走絡中氣分,走者純走絡中血分。助以桃仁、丹皮、紫葳之破滿行血,副以葶藶、石葦、瞿麥之行氣滲濕,臣以小柴胡、桂枝二湯,總去三陽經未結之邪;大承氣急驅入腑已結之渣滓;佐以人參、干姜、阿膠,護養鼓蕩氣血之正,俾邪無容留之地,而深入臟絡之病根拔矣。按小柴胡湯中有甘草,大承氣湯中有枳實。仲景之所以去甘草,畏其太緩,凡走絡藥不須守法;去枳實,畏其太急而直走腸胃,亦非絡藥所宜也。
       六十、太陰三瘧,腹脹不渴,嘔水,溫脾湯主之。
       三瘧本系深入臟真之痼疾,往往經年不愈,現脾胃癥,猶屬稍輕。腹脹不渴,脾寒也,故以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輔以厚樸消脹。嘔水者,胃寒也,故以生姜降逆,輔以茯苓滲濕而養正。蜀漆乃常山苗,其性急走瘧邪,導以桂枝,外達太陽也。
       溫脾湯方(苦辛溫里法)
       草果(二錢) 桂枝(三錢) 生姜(五錢) 茯苓(五錢) 蜀漆(炒,三錢) 厚樸(三錢)
       水五杯,煮取兩杯,分二次溫服。
       六十一、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形寒嗜臥,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扶陽湯主之。
       《瘧論》篇:黃帝問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
773
 樓主| 發表于 2019-6-4 22:39:5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4日)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瘟疫論譯注》的第八講。
       他與大家共同學習吳又可關于瘟疫過程之中,辨證論治的一些獨特認識。今天主要講述內容是:《瘟疫論》的 “辨明傷寒時疫”這一部分章節。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精彩講述。http://www.velinks.com/wyl
辨明傷寒時疫
【原文】

或曰:子言傷寒與時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氣及桃仁承氣、抵當、茵陳諸湯,皆傷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證,子何言之異也? 曰:夫傷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單衣風露,或強力入水,或臨風脫衣,或當檐出浴,當覺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惡風惡寒,然后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浮而數。脈緊無汗為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時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后但熱而不惡寒。然亦有所觸而發者,或饑飽勞碌,或焦思氣郁, 皆能觸動其邪,是促其發也,不因所觸無故自發者居多,促而發者,十中之一二者。
且傷寒投劑,一汗而解,時疫發散,雖汗不解。傷寒不傳染于人,時疫能傳染于人。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傷寒感而即發,時疫感久而后發。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后。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時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傷寒解以發汗,時疫解以戰汗。傷寒發斑則病篤,時疫發斑則病衰。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時疫感邪在內,邪溢于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時疫多有淹纏二三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時疫初起, 以疏利為主。種種不同。其所同者,傷寒時疫皆能傳胃,至是同歸于一,故用承氣湯輩,導邪而出。要之,傷寒時疫, 始異而終同也。
夫傷寒之邪,自肌表傳里,如浮云之過太虛,原無根蒂,惟其傳法,始終有進而無退,故下后皆能脫然而愈。時疫之邪,始則匿于膜原,根深蒂固,發時與營衛交并,客邪經由之處,營衛未有不被其所傷者。因其傷,故名曰潰,然不潰則不能傳,不傳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時疫下后,多有未能頓解者何?蓋疫邪每有表里分傳者,因有一半向外傳,則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氣結滯,里氣結,表氣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達于肌表。下后里氣一通,表氣亦順,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盡發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脫然而愈,傷寒下后無有此法。雖曰終同,及細較之,而終又有不同者矣。
或曰:傷寒感天地之正氣,時疫感天地之戾氣。氣既不同,俱用承氣,又何藥之相同也?曰:風寒之邪與吾身之真氣,勢不兩立,一有所著,氣壅火積,氣也、火也、邪也三者混一,與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為之邪矣。但以驅逐為功,何論邪之同異也。假如初得傷寒為陰邪,主閉藏而無汗,原其感而未化也。傳至少陽并用柴胡,傳至胃家并用承氣,至是亦無復有風寒之分矣。推而廣之,是知邪傳胃治法。
         祝賀張海濤講述《瘟疫論譯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吳又可關于瘟疫過程之中 “辨明傷寒時疫”這一部分的有關內容。   
        “辨明傷寒時疫”,是一篇重要的論文。吳又可在這篇論文中,力圖闡明傷寒與時行疫氣的種種不同,可以說從病因到病機,從證候到治療,都進行了闡發。吳又可的這些論述,大部分被后世的溫病學家所繼承,至今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根據筆者長期對于中醫外感熱病學史的研究,吳又可所說的這些傷寒與溫疫的區別,大多都是人為劃線,刀削斧鑿,不能成立。
關于外感邪氣可以從口鼻進入人體的論述,奠基于《靈樞·口問》“口鼻者,氣之門戶也”,以及《靈樞·百病始生篇》的“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峨y經·四十九難》云:“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也。經言‘肺主聲,入肝為呼,入脾為歌,入心為言,入腎為呻,入肺為哭!手涡叭胄臑樽d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說明傷寒邪氣可以從口鼻侵入人體, 王好古《此事難知》據臨證所見,提出外感熱病之邪氣可從鼻息而入,開“溫邪上受”學說之先河,他說:“太陽者,腑也,自背腧入,人之所共知。少陰者,臟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鼻氣通于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
張鳳逵的《傷暑全書》1623年著成,對其后20年成書的吳又可《溫疫論》,或許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張鳳逵云:“暑氣之毒甚于寒,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而不及暑何也?”他認為,暑期發生的熱病,其病情要比寒冬季節的熱病病情深重得多,但古人對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專門的著作,他因此敢于突破舊說,創立新論。他說:“謂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并重,而暑為尤劇則可。愚故特列論曰:傷寒者感于冬之嚴寒,溫病者感于春之輕寒,若暑病則專感于夏之炎熱,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操其令。治法一熱劑,一涼劑,各中其竅,而概以為寒因,不幾于執一遺二哉!予俯仰躊躇,萬不得已,敢于翻千古之案,以開百世之覺,破迷而拔苦,遂自甘于僭竊云耳! 張鳳逵的確有不少“開百世之覺”的新見解,為清代的溫病學說奠立了基礎,也直接影響了其后不久的吳又可。
張鳳逵認為傷寒與暑病,在病因證治幾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他說:“傷寒傷暑二證,流毒天地,沿襲古今,人率習而不察,據其外證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等證相同,皆混于象,而不審內景,不觀乎時,因一名之曰寒,而不知其歧多端,甚不可一率論者。傷寒之傷人也,一二日在膚宜汗,三四日在胸宜吐,五六日在臟宜下,確有定期可據者。若暑則變幻無常,入發難測,不可尋想,彼暴中之激烈,扁鵲不及儷指而投咀,久伏之深毒,長桑不能隔膚而見臟,最為難察而難救!
張鳳逵認為,暑期熱病發病之后,可以“不拘表里,不以漸次,不論臟腑”侵害人體,造成種種危重病癥。他說:“冒暑蒸毒,從口鼻入者,直中心包絡經,先煩悶,后身熱,行坐近日,熏爍皮膚肢體者,即時潮熱煩渴;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腎則消渴;非專主心而別臟無傳入也!笨梢姀堷P逵所說的“暑病”,與后世說的“中暑”不同,它既包括后世的中暑,也包括了暑期發生的各種熱病。所以,張鳳逵說:“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于地表,故人氣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腸胃,腹痛惡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
暑病包羅著這么多的外感熱病,所以張鳳逵說:“暑氣之毒甚于寒”,“試觀寒病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則有危在二三日間者,甚至朝發暮殆,暮發朝殆,尤有頃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風、干霍亂之類。然則暑之殺厲之氣,視寒尤甚,彰明較著矣”!笆钭C多歧,中熱中暍,中內中外,甚者為厥、為風、為癲癇。即發則泄瀉、霍亂、干霍亂;積久后發則虐、痢、瘡瘍,種種病名,約有十余科,皆暑為厲,則暑殺厲之氣,視寒不幾倍哉!”他所說的暑病多于傷寒、“暑氣之毒甚于寒”、“冒暑蒸毒,從口鼻入”、“一概以和解”進行治療等思想,都與吳又可的有關學說,體現出先后繼承的關系。
龔紹林曰:“傷寒時疫,諸方書內,無不備載。細閱所論病情治法,有將時疫認為傷寒者,有將傷寒認為時疫者,病情既未審清,治法亦未盡善。惟此論辨傷寒時疫,病情治法,如犀分水,絲毫不謬,伊古以來,未有如此辨別詳明也。學者留心,不惟善治疫,抑且善治傷寒,即令仲景復生,當拜下風矣!
774
 樓主| 發表于 2019-6-5 22:05:54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6月5日)由王秀民和大家共同復習中醫內科學的腎系病證。                                                      
                   《內經》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庇衷唬骸澳I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蹦I藏精,為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動之根,故稱先天之本。由于腎所藏之精是機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質基礎,因此腎的藏精功能減退,不僅可因精關不固而致遺精、早泄,還可由于精氣不足而影響機體的生殖能力,導致陽痿、不育。腎主水液,在調解人體水液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若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失司,可導致水液的運化障礙,出現水腫、癃閉等病癥;腎與膀胱相通,若腎與膀胱的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導致小便頻急、淋漓不盡,尿道澀痛的淋證!根據腎的生理功能和病機變化特點,我們將水腫、癃閉、淋證、陽痿、遺精,早泄等歸屬于腎系病證。      
                     讓我們共同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講述。http://www.velinks.com/zynkx
        祝賀王秀民講述《中醫內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腎系病證的有關內容。
       西醫按照系統說腎,原來說腎只是一個泌尿器官,后來逐漸發現了腎的“非泌尿功能”,腎在造血、內分泌、酸堿平衡、血壓調節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逐漸向中醫的整體觀念回歸。
中醫把腎看做先天之本,是“做強之官”,很多病都可能“久必及腎”。
古人常說“腎無實證”,以虛損病癥為多見。
但是《湯液經》之中,有大補腎湯,也有大瀉腎湯。
由此可見,腎有實證,或者會出現“本虛標實”的復雜病情。臨床上,慢性水腫、癃閉、淋證、陽痿、遺精,早泄等,都需要“從腎論治”,對于其病機要點,需要仔細分析才能得出虛實狀況,不能一概而論。      
775
 樓主| 發表于 2019-6-6 21:3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四(6月6日20:00)"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李源中醫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外科學》。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中醫外科疾病“接觸性皮炎、藥毒、癮疹。主要內容包括這三個病的概述、病因、病機、治療等方面。

       敬請期待李源中醫師的講述,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賀李源中醫師講述《中醫外科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接觸性皮炎、藥毒、癮疹”的有關內容。
接觸性皮炎是西醫命名的疾病名稱,是指皮膚或黏膜單次或多次接觸外源性物質后,在接觸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發生的炎癥性反應。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
中醫主張辨證論治,也提倡“審證求因”,能引起人體紅腫起泡、流水的皮疹,一定屬于外來的邪氣,當然,外邪所以引發皮損,也和內在的臟腑有關系。
在中西醫并存、政府號召中西醫并重的時刻,我們見了西醫說的病名,立刻就應該“翻譯成中醫的病因病機”,并能辨證論治,運用古今中醫學家積累的經驗進行治療,取得很好的療效,這才是本事。不是一聽西醫的名詞就找不著中醫的依據了,也不是一聽西醫的名稱,就說“你說的是西醫的內容,是西化”,然后“非禮不言,非禮不聽”,自視高明、純粹了事。
       “藥毒”這個名稱,大約是中西醫合璧的成果,是說藥物損害性皮疹,不好意思給西醫、西藥扣帽子,不像有些西醫動輒就說“中草藥腎病”,而是很含蓄地、小聲說“藥毒”。
實在是“多慮了”,大可不必如此忌諱,牢記自己的優勢,辨證論治就可以應對復雜的臨床情況。即使是很好的治療效果,也屬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普天之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的時候,扁鵲老人家還很謙虛地拒絕了這樣的表彰,他很誠懇地說:“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776
 樓主| 發表于 2019-6-7 21:41:58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9年6月7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劉云雙和大家一起學習曹東義老師的著作《鄧鐵濤傳》的第12節內容:  探索中醫理論的核心問題。
                     鄧鐵濤先生很早就系統地研究脾胃學說,的確很有成就。他無論是搞教學,還是做臨床,都不容易避開這個問題不談。他思考的是,中醫學作為一個醫學理論體系,究竟有沒有“核心”?五行學說講究生克制化,以此來論述萬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鄧鐵濤先生日后主張“五臟相關”理論的一個動機。
所謂“五臟相關”,就是指在人體大系統中,心、肝、脾、肺、腎及其相應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脈、肉、五官、七竅等組織器官分別組成五個臟腑系統。在生理情況下,本臟腑系統內部、臟腑系統與臟腑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人體大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自然界社會之間,存在著橫向、縱向和交叉的多維聯系,相互促進和制約,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協調機體的正;顒;在病理情況下,五臟系統又相互影響。簡而言之曰:五臟相關。
                  讓我們一起期待劉云雙的分享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賀劉云雙講述《鄧鐵濤傳》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鄧老學術的有關內容:  探索中醫理論的核心問題。
中醫學作為一個醫學理論體系,其“核心”問題,是五行學說講究生克制化,以此來指導逐漸得出“五臟相關”的結論。
鄧鐵濤先生認為,中醫學之發展,必須與時代各種最先進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在此同時,中醫學本身首先要把原有的寶藏來一次大整理,使中醫的理論更加系統化、規范化!瓣庩栁逍袑W說”一直是中醫理論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學說”在古代哲學上,唯心主義者運用得較多,只有中醫學之五行學說一直與醫學之唯物辯證法相結合。而我國學術界對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懷疑中醫理論的科學性。日本的漢方就不信中醫的五行學說。如何向科技界展示中醫五行學說之精華,展示這個相互聯系的辯證法思想?是鄧鐵濤先生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
嚴格說來,論述五行學說的合理性,也就是為了說明中醫理論的科學性。鄧鐵濤先生迫切地感到,應該對五行學說加以發展,賦于它現代系統論的內容。1988年,鄧鐵濤先生在《廣州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發表了《略論五臟相關取代五行學說》。
他的這個文章題目,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他是在否定五行的理論。其實,鄧鐵濤先生絕對沒有取消五行學說的意思。鄧鐵濤先生在文章里指出,五行學說的精髓是強調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論,它很好地揭示了臟腑組織之間,人與外環境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抑制關系,主要是五臟相關關系。并提出用五臟相關說取代五行學說,指出五臟相關說提取、繼承了五行學說之精華,并賦予它現代系統論內容,是五行學說的發展方向。從而肯定了五行學說隨著醫學歷史的發展,不斷豐富其辯證法因素。進一步指出這一學說值得研究和發揚。
這也就是鄧鐵濤先生日后主張“五臟相關”理論的一個動機。
所謂“五臟相關”,就是指在人體大系統中,心、肝、脾、肺、腎及其相應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脈、肉、五官、七竅等組織器官分別組成五個臟腑系統。在生理情況下,本臟腑系統內部、臟腑系統與臟腑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人體大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自然界社會之間,存在著橫向、縱向和交叉的多維聯系,相互促進和制約,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協調機體的正;顒;在病理情況下,五臟系統又相互影響。簡而言之曰:五臟相關。
777
 樓主| 發表于 2019-6-8 21:30:2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六晚上(2019年6月8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講述《走近中醫大家路志正》這本書的有關內容。
          本書是由路志正先生   
與曹東義對話的形式成稿。
曹東義、路喜善、張波整理
     第二十三節:非典肆虐,眾老進言祖國醫藥譜新篇
         非典突襲神州大地,中醫藥本來大有可為,由于長期錯誤導向,致使中醫藥在開始的時候難以進入主戰場。坐在總指揮吳儀副總理身邊,路志正先生慷慨陳詞,沒有中醫參與就不能很好的發揮中醫的治療作用,總指揮聽后當時拍板,中醫進入主戰場。
        屆時我們與王群才共同學習具體內容!http://www.velinks.com/zjlzz
         祝賀王群才講述《走近中醫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非典肆虐的時候,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與眾位老中醫建言獻策,促進中醫藥進入主戰場,改變了北京抗擊非典的形式,為中醫藥譜新篇。
        路老:2003年春天,繼廣東之后,北京地區很快也遭非典肆虐,面對嚴峻的形勢,中醫藥卻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就像擦亮了鋼槍打好了背包的戰士卻上不了戰場一樣,中醫藥界人士心急如焚。呂炳奎老不顧年高體弱病重之軀,依然組織學生成立非典戰斗隊,要求奔赴第一線,積極開展防治工作,并以他、焦老和我等幾位老中醫名義向溫家寶總理寫信,要求發揮中醫善治瘟疫的優勢,運用中醫藥防治非典。
曹東義:路老,吳儀副總理與您們座談的場景,您現在印象還深嗎?
路老:當時的情景還記得。吳儀副總理、高強部長和佘靖副部長三人就坐在中排,我在右邊的第一位,距離吳副總理和佘部長很近。吳副總理親自主持此會,我當時很激動,搶著發言,說:衛生部頒發的防治非典方案中,只提到可以用中藥治療非典,連個中醫的“醫”字都沒有,可見對中醫不重視。要知道中藥是飲片,需靠中醫診斷、立法、處方,然后煎湯服用才能發揮效果,否則它就是死物,沒有作用。我認為只有中醫人員充分參與臨床救治工作,才能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這不是冒險,因為廣東省中醫界的防治經驗,已經說明了問題,廣東非典疫情爆發之后,我的學生們經常來電話、來信咨詢防治辦法,我對情況比較了解。其它與會專家也相繼發了言,意見基本上同我的一致。吳儀副總理聽了大家的發言,立即表態,支持中醫人員到第一線去。上午開完會,下午一批煎好的中藥就被送到了非典病人的手中,中醫人員也陸續進入了非典病房。這是政府下決心,讓中醫參與非典救治工作的一次重要會議,中醫藥的參與,在控制非典這一重大疾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曹東義:此后才有了小湯山人人服中藥的局面,也才有了病死率下降,治愈率上升的大好局面。因為有了中醫的參與,中國內地的非典防治工作才成了亮點,香港醫管局提出要廣東省中醫院派中醫專家,前往香港救治患者,足見他們對于中醫藥診治作用的認可和佩服。
路老:2003年前后,全球有32個國家發現非典病例8400多例,全球死亡率為11%。中國(包括港臺)7700例,其中內地5326例,香港死亡率17%,臺灣27%,內地只有7%,而廣東3.8%,廣州3.6%。其差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無中醫藥的參與,以及參與治療的早與晚。
曹東義:中醫參與非典的治療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視和高度評價,評價中的重要一點就是對療效的肯定。聽說您還親自參與非典方案的制定,是嗎?
路老:是的。2003年1月初廣東省中醫院收治第一例非典肺炎病人,我的學生王小云、魏華就不斷來電話,介紹該患者的體質、發病原因、癥狀表現、治療情況等等,使我對此病有了初步了解,并給他們提出了中醫藥治療意見。該院根據專家的意見,很快制定出了防治方案,通過對85例患者臨床資料觀察表明,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在制定本方案時,我認為首先應了解廣東地區的氣候環境和人民生活習慣,使能符合三因制宜。如廣東地處嶺南,氣候濕熱,雨水較多,地理環境相對潮濕,據1951年至1990年39年間,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約為78%,每年3至8月,平均濕度長期持續偏高,達85%左右,最高相對濕度可達98%,幾近飽和狀態,加上該地人民普遍有喝早茶,涼茶,飲煲湯,喜滋補,嗜海味蛇蟲肥甘等生活習慣,是釀成內濕的重要原因。
曹東義:中醫的三因論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非典型性肺炎中醫診治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更應重視這一點?
路老:我認為本病與中醫溫病中之“瘟疫”、“濕毒疫”和“春溫(內有伏邪)”相類似,但又有不同的發病特點,與人體的強弱密切相關,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外邪乘虛而入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是致病的決定因素,主要是體內先有濕熱內伏,加之冬春之交,氣候異常,感受疫疬之毒而引起。正如王孟英所說:“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我們根據溫病學的理論,本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等初步規律,結合當年不同流行地區的氣候特點、基本體質情況、生活習慣等內容,我們制定《非典型性肺炎中醫診治方案》,上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參考,使中醫早日參加非典第一線救治工作。
778
 樓主| 發表于 2019-6-9 22:04:5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6月9日),由曹傳龍接著講《永遠的大道國醫》。他講的小標題是:一代醫家包識生
      包識生,字德逮,又字一虛,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福建上杭縣人,為近代中醫名家、中醫教育家、中醫捍衛者,傳世醫著有《傷寒論章節》《傷寒方法》《傷寒表》《傷寒論講義》《傷寒方講義》《雜病論章節》《雜病方法》《雜病表》《雜病論講義》《雜病方講義》《國醫學萃》。包識生稟承家學,潛心于《傷寒論》研究,崇尚經方,善于臨床,治病輒效;執教中醫講壇,親自編寫講義教材,注重教學與臨床緊密相結合;反對偽劣藥材,竭力維護中藥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面對今天式微的中醫藥情景,包識生那種傳承家學的勤學精神;倡導中醫教育與實際臨床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以及創辦中藥藥廠,反對偽劣藥材,提高中藥市場競爭力的做法,對于復興今天的中醫學、改良今天單一脫離臨床實踐的中醫教育,以及提高中藥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愿包識生奮力挽救中醫,推動中醫走出逆境的精神,能激勵今天有志于復興中醫事業的仁人賢達們!使圣道復昌,薪傳勿替,有裨于醫林豈淺鮮哉!http://www.velinks.com/ddgy
      祝賀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近代名醫包識生的學術成就。
      包識生,民國元年(1912年)赴上海,目睹西方帝國主義借傳教、行醫,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以及北洋政府極力催殘祖國醫學的事實,立志振興祖國的醫學。民國3年,北洋政府提出廢止中醫中藥,不準成立中醫、中藥學校之議案,引起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他與神州醫學會會長余伯陶等聯絡全國各省中醫團體,組織醫藥救亡請愿團赴京遞交呈文,堅決反對歧視中醫中藥政策,迫使北洋政府撤銷該案。民國4年,他與中醫界余伯陶等同行在滬成立神州醫學總會,創辦神州醫藥專門學校,自任教務長,主講《傷寒論》等課程,編有《傷寒病講義》、《診斷學》等教材。還創辦神州醫院,作為學生實習場所。民國12年,又主編《神州醫藥學報》,大力弘揚祖國醫學。

包識生在滬20余年,一面行醫濟世,一面培養造就中醫人才。其所培養的學生中,有一批人后來成了著名醫家,如上海浦東人秦伯未,解放后曾任衛生部中醫顧問;江蘇鎮江人章次公,解放后曾任北京醫院中醫科主任;江西婺源人程門雪等皆受其教。解放后曾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等職,其學術宗仲景,尚經方,嚴遵成法,善治傷寒、雜病,為發展祖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貢獻。
779
 樓主| 發表于 2019-6-11 20:30:57 | 只看該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6月10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陳靜和大家繼續一起學習《中醫婦科學》:

                今晚是《中醫婦科學》的最后一課了,我們繼續學習“婦科雜病”之“臟躁、不孕癥、陰癢、陰瘡、及陰吹”。包括定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辯證論治、理法方藥及總結。

                 歡迎關注收聽。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賀陳靜主任講述《中醫婦科學》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這門課程的“最后一課”,主要討論了“臟躁、不孕癥、陰癢、陰瘡、及陰吹”的有關問題。
臟躁癥較早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是當時診治“更年期綜合征”最早的歷史記錄,甘麥大棗湯是一個很有名的代表方劑,當然,百合病的描述也與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讓人覺得病因很多,不好抓住重點,而致治療上“諸藥不能效”,只有百合地黃湯隨證加減,一治就靈,頗有一些難以理解。但是,臨床上的確好用。
不孕癥在舊社會是一個天大的病,那時把“無后為大”的罪名都歸結到婦女頭上,治療這樣的病也需要辨證論治,F在二胎政策,很多人年齡一大,不能如期懷孕,也應該按照“不孕癥”進行調治。
陰癢、陰瘡、陰吹,大多與濕熱有關,也需要辨證論治。
780
 樓主| 發表于 2019-6-11 21:32:22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11日),由張培紅副秘書長為大家講述《瘟疫論譯注》的第九講。她與大家一起交流吳又可關于瘟疫過程之中,辨證論治的一些獨特認識。
       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瘟疫論》的 “戰汗”、“自汗”、“盜汗”的辨證與治療,以及芍藥湯、柴胡湯、黃芪湯的運用。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培紅的精彩講述與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祝賀張培紅主任講述《瘟疫論譯注》成功!她與大家一起討論了吳又可《瘟疫論》關于 “戰汗”、“自汗”、“盜汗”的有關內容。
在“發斑戰汗合論”中,吳又可將發斑與戰汗的不同證候,列在一起,從它們發生的生理基礎、病理特點、治療及預后的不同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了戰汗屬氣,發斑屬血的根本區別,既發展了華佗胃熱胃爛斑出的學說,也為后世的溫病學家辨證斑疹,奠立了基礎,因此得到葉天士等醫家的贊同與遵循。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引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依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復一發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丸,微吐之則愈。若病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也。視病尚未醒醒者,復一法針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熱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入胃,即胃爛也。然熱入胃,要須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實熱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得效相倍也!
葉天士《溫熱論》云:“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出而神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為胃津內涸之故!
“戰汗”是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生理病理變化,也是人體正氣與外來邪氣激烈生死斗爭的表現。吳又可對戰汗的定義和論述有許多創見,內容十分豐富,被清代溫病學家所推崇和繼承。
葉天士《溫熱論》云:“如其邪始終在氣分留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并,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后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年希堯云:“厥者,手足冷也。凡戰必凜之惡寒,而手足厥冷,及戰已而手足溫者,謂之厥回!
外感盜汗,前人少有論述,“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說的都是內傷雜病,F今很多發熱的病人,往往自述夜間盜汗,原以為此也屬于熱傷津液,屬于陰虛。自今方知“邪盡汗止”、“內伏之邪一盡則盜汗自止”,確屬經驗之談。
年希堯云:“有人參、半夏,無陳皮,即小柴胡湯”!奥辄S能發汗,麻黃根能止汗!
龔紹林曰:“邪盡汗止,不特盜汗為然。自汗、狂汗、戰汗,莫不皆然,仆驗之屢矣。且因此語,又得一止汗奇方,諸書皆云自汗為陽虛,盜汗為陰虛,如系陽虛,投以芪術五味,或麻黃根浮小麥宜效。陰虛投以滋陰固表之方宜效。而皆不效何哉?一中年人,盜汗經年,遍采止汗藥,投之不效,積方盈寸。仆診其脈,右關獨數而實,細問其癥。云:自得病后,胸腹常悶,飲食少進。令伸舌視之,舌中苔黃。因思吳師有邪盡汗止之說,此人陽明有邪熱未盡,故盜汗不止,以承氣養營湯投之。一服稍止,再服全愈。后凡遇自汗盜汗,經年不愈者,現此脈癥,皆依法治之,無不立效。豈非止汗奇方乎?人只知陽虛自汗,陰虛盜汗,誰知陽明邪熱,亦自汗、盜汗不止耶?今幸得吳師確示,而屢試屢驗,錄此以補前人所未備!
假說得到臨床的驗證,彌足珍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1 23:04 , Processed in 0.0678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