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中醫藥

 找回密碼
 注冊
樓主: 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曹東義師徒每日一講散記

[復制鏈接]
831
 樓主| 發表于 2019-7-29 21:34:31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一(2019年7月29日)由馬京雪和大家一起學習曹老師的《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
        我們本周學習的內容是《<,輔行訣>吸收虛損理論》。
        經方家的《湯液經方》一直左右著或指導者歷代中醫學家組方用藥,雖有加減,仍然不出其規范。補虛益損的治療方藥,也應該是歷久而彌新的,只是人們理解的深淺、認識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敬請期待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賀馬京雪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輔行訣>吸收扁鵲原創的虛損理論》有關問題。
       1974年春天,一封署名“威縣赤腳醫生”的來信,寄到了北京東直門內的中醫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前身),內容是據說來自敦煌遺書的手抄本,用蒼勁的鋼筆字,豎行抄寫!俺嗄_醫生”在信中還有一個小序,稱其祖父于1918年從敦煌購來此卷,已經珍藏三代,卻在1962年被毀。所幸他的學生中有人聽他講述過這部書,他借學生筆記進行整理,“稿凡十易,功竟一月,再再默忖,似覺大體不錯!
這部輾轉手抄的所謂敦煌遺書,是真是假,究竟有多少價值?中研院科教部把這個材料交給了醫史文獻研究室進行研究。研究室把它轉交到著名中醫文獻學家馬繼興先生手里,一年后沒有得到回音,他就又獻了一次抄本。
王雪苔先生接到這個抄本之后,兩次到河北省威縣與張大昌先生座談,也請有關專家鑒定,肯定了這部書的學術價值。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保留了《湯液經》留下來的60首方劑,讓人們可以窺見古老的經方,是怎樣的結構,治病的特點是怎樣的。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說: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蛴匈眇,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則,服藥數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袪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后,邪氣雖平,精氣被奪,至令五臟虛疲,當即服補湯數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損證,則生死轉側耳。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下,庶幾識別焉!
陶弘景認為養生治病,都必須重視五臟,不這樣做“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就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
陶弘景第一次明確提出,臟腑精氣虧虛,與“損證”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是輕重不同的兩個階段,虛證較輕,損證較重,二者可以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最終因損證而導致死亡:五臟虛疲,不服補藥,“時日久曠,或變損證,則生死轉側耳!
陶弘景說:
“《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然綜觀其要義,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矩也!
按照陶弘景的說法,經方家的《湯液經方》,一直左右著或指導者歷代中醫學家組方用藥,雖有加減,仍然不出其規范。補虛益損的治療方藥,也應該是歷久而彌新的,只是人們理解的深淺、認識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832
 樓主| 發表于 2019-7-30 21:36:32 | 只看該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30日(周二)我們繼續有請中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溫病經典第68講。

               曹東義,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任河北省中醫藥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世界中聯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表論文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溫病條辨》的范圍:
吳又可溫病禁忌黃連論
唐宋以來,治溫熱病者,初用辛溫發表,見病不為藥衰,則恣用苦寒,大隊芩、連、知、柏,愈服愈燥,河間且犯此弊。蓋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氣化火,反見齒板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極而似水也。吳又可非之誠是,但又不識苦寒化燥之理,以為黃連守而不走,大黃走而不守。夫黃連不可輕用,大黃與黃連同一苦寒藥,迅利于黃連百倍,反可輕用哉?余用普濟消毒飲于溫病初起,必去芩、連,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于應用芩、連方內,必大隊甘寒以監之,但令清熱化陰,不令化燥。如陽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證,于酒客便溏頻數者,則重用之。濕溫門則不惟不忌芩、連,仍重賴之,蓋欲其化燥也。語云:“藥用當而通神”,醫者之于藥,何好何惡,惟當之是求。
風溫、溫熱氣復論
  仲景謂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蓋指濕家風水、皮水之腫而言。又謂無水虛腫,當發其汗,蓋指陽氣閉結而陰不虛者言也。若溫熱大傷陰氣之后,由陰精損及陽氣,愈后陽氣暴復,陰尚虧歉之至,豈可發汗利小便哉!吳又可于氣復條下,謂血乃氣之依歸,氣先血而生,無所依歸,故暫浮腫,但靜養節飲食自愈。余見世人每遇浮腫,便與淡滲利小便方法,豈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證,快利津液為肺癰、肺痿證,與陰虛咳嗽、身熱之勞損證哉!余治是證,悉用復脈湯,重加甘草,只補其未足之陰,以配其已復之陽,而腫自消。千治千得,無少差謬,敢以告后之治溫熱氣復者。暑溫、濕溫不在此例。
治血論
人之血,即天地之水也,在卦為坎(坎為血卦)。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水,吾未見其能治也。蓋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氣?仓舷聝申庁,水也;坎之中陽,氣也;其原分自乾之中陽。乾之上下兩陽,臣與民也;乾之中陽,在上為君,在下為師;天下有君師各行其道于天下,而彝倫不敘者乎?天下有彝倫攸敘,而水不治者乎?此《洪范》所以歸本皇極,而與《禹貢》相為表里者也。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蓋陽能統陰,陰不能統陽;氣能生血,血不能生氣。倘氣有未和,如男子不能正家而責之無知之婦人,不亦拙乎?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責之肺氣,或心氣;中焦之血,責之胃氣,或脾氣;下焦之血,責之肝氣、腎氣、八脈之氣。治水與血之法,間亦有用通者,開支河也;有用塞者,崇堤防也。然皆已病之后,不得不與治其末;而非未病之先,專治其本之道也。
九竅論
人身九竅,上竅七,下竅二,上竅為陽,下竅為陰,盡人而知之也。其中陰陽奇偶生成之妙諦,《內經》未言,茲特補而論之。陽竅反用偶,陰竅反用奇。上竅統為陽,耳目視聽,其氣清為陽;鼻嗅口食,其氣濁則陰也。耳聽無形之聲,為上竅陽中之至陽,中虛而形縱,兩開相離甚遠。目視有形之色,為上竅陽中之陰,中實而橫,兩開相離較近。鼻嗅無形之氣,為上竅陰中之陽,虛而形縱,雖亦兩竅,外則仍統于一?谑秤行沃逦,為上竅陰中之陰,中又虛又實,有出有納,而形橫,外雖一竅,而中仍二。合上竅觀之,陽者偏,陰者正,土居中位也;陽者縱,陰者橫,縱走氣而橫走血,血陰而氣陽也。雖曰七竅,實則八也。陽竅外陽(七數)而內陰(八數),外奇而內偶,陽生于七,成于八也。生數,陽也;成數,陰也。陽竅用成數,七、八成數也。下竅能生化之前陰,陰中之陽也;外雖一竅而內實二,陽竅用偶也。后陰但主出濁,為陰中之至陰,內外皆一而已,陰竅用奇也。合下竅觀之,雖曰二竅,暗則三也。陰竅外陰(二數)而內陽(三數),外偶而內奇;陰竅用生數,二、三生數也。上竅明七,陽也;暗八,陰也。下竅明二,陰也;暗三,陽也。合上下竅而論之,明九,暗十一,十一者,一也;九為老,一為少,老成而少生也。九為陽數之終,一為陽數之始,始終上下,一陽氣之循環也。開竅者,運陽氣也。妙諦無窮,一互字而已。但互中之互,最為難識。余嘗嘆曰:修身者,是字難;格致者,互字難。
形體論
《內經》之論形體,頭足腹背,經絡臟腑,詳矣,而獨未總論夫形體之大綱,不揣鄙陋補之。人之形體,頂天立地,端直以長,不偏不倚,木之象也。在天為元,在五常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體直,而麟鳳龜龍之屬莫與焉?鬃釉唬喝酥仓,罔之生也幸而免,蘧篨戚施,直之對也。程子謂:生理本直,味本字之義。蓋言天以本直之理,生此端直之形,人自當行公直之行也。人之形體,無鱗介毛羽,謂之倮蟲。倮者,土也。土主信,是地以信付之人也。人受天之仁,受地之信,備健順五常之德,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負天地付畀之重,自別麟鳳龜龍之屬。故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又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缎⒔洝吩唬禾斓刂,人為貴。人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生哉?醫可不識人之形體以為治哉?
833
 樓主| 發表于 2019-7-30 22:02:26 | 只看該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30日),由張海濤為大家講述《瘟疫論譯注》的第十六講。他與大家一起交流吳又可關于瘟疫過程之中,辨證論治的一些獨特認識。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瘟疫論》下篇中的”雜氣論“和”論氣盛衰“兩篇醫論。
   請大家關注收聽張海濤的精彩講述與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雜氣論
【原文】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蟲草木,動植之物可見。寒熱溫涼,四時之氣往來可覺。至于山嵐瘴氣〔1〕,嶺南毒霧〔2〕,咸得地之濁氣,猶或可察。而惟天地之雜氣,種種不一,亦猶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氣交之中,有昆蟲草木之不一也。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羅計、熒惑〔3〕,昆蟲有毒蛇、猛獸,土石有雄、硫、鹵、信,萬物各有善惡不等,是知雜氣之毒,亦有優劣也。然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人惡得而知其氣,又惡得而知其氣之不一也。是氣也,其來無時,其著無力,眾人有觸之者,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其為病也,或時眾人發頤〔4〕,或時眾人頭面浮腫,俗名為大頭瘟是也;驎r眾人咽痛,或時聲啞,俗名為蝦蟆瘟是也〔5〕;驎r眾人瘧痢,或為痹氣,或為痘瘡,或為斑疹,或為瘡疥疔腫,或時眾人目赤腫痛,或時眾人嘔血暴亡,俗名為瓜瓤瘟〔6〕、探頭瘟是也;驎r眾人癭痎 ,俗名為疙瘩瘟是也。為病種種,難以枚舉。大約病偏于一方,沿門合戶,眾人相同者,皆時行之氣,即雜氣為病也。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蓋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人之病相同,是知氣之不一,非關臟腑經絡或為之證也。夫病不可以年歲四時為拘,蓋非五運六氣所印定者〔7〕,是知氣之所至無時也;虬l于城市,或發于村落,他處截然無有,是知氣之所著無方也〔8〕。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厲氣,雖有多寡不同,然無歲不有。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緩者朝發夕死,急者頃刻而亡,此在諸疫之最重者,幸而幾百年來罕有之證,不可以常疫并論也。至于發頤、咽痛、目赤、斑疹之類,其時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雖不與眾人等,然考其證,甚合某年某處眾人所患之病,纖悉相同,治法無異,此即當年之雜氣,但目今所鐘不厚〔9〕,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眾人無有,斷為非雜氣也。況雜氣為病最多,而舉世皆誤認為六氣。假如誤認為風者,如大麻風、鶴膝風、痛風、歷節風、老人中風、腸風〔10〕、厲風〔11〕、癇風之類,蓋用風藥,未常一效,實非風也,皆雜氣為病耳。至又誤認為火者,如疔瘡發背,癰疽腫毒,氣毒流注,流火丹毒,與夫發斑痘疹之類,以為諸痛瘡瘍,皆屬心火,投芩、連、梔、柏。未尚一效,實非火也,亦雜氣之所為耳。至于誤認為暑者,如霍亂吐瀉,瘧痢暴注,腹痛絞腸痧之類,因作暑證治之,未尚一效,與暑何與焉?至于一切雜證,無因而生者,并皆雜氣所成,從古未聞者何耶?蓋因諸氣來而不知,感而不覺,惟向風寒暑濕所見之氣求知,是令無聲無臭,不睹不聞之氣,推察既錯認病原,未免誤投他藥!洞笠住匪^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也〔12〕。劉河間作《病原式》〔13〕,蓋視五運六氣,百病皆原于風、寒、暑、濕、燥、火,謂無出此六氣為病,而不知雜氣為病,更多于六氣為病者百倍,良以六氣有限,現在可測,雜氣無窮,茫然不可測也。專務六氣,焉能包括天下之病歟?
論氣盛衰
【原文】
其年疫氣盛行,所患皆重,最能傳染,即童輩皆知為疫。至于微疫反覺無有,蓋毒氣所鐘有薄厚也。
其年疫氣衰少,閭里所患者,不過幾人,且不能傳染,時師皆以傷寒為名〔1〕,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也不便言疫,然則何以知其為疫?蓋脈證與盛行之年所患之證,纖悉相同〔2〕。至于用藥取效,毫無差別。是以知溫疫四時皆有,常年不斷,但有多寡輕重耳。
疫氣不行之年,微疫亦有,眾人皆以感冒為名,實不知為疫也。設有發散之劑,雖不合病原,然亦無大害,疫自愈,實非藥也,即不藥亦自愈。至有稍重者,誤投發散,其害尚淺,若誤用補劑或寒涼,反成痼疾〔3〕,不可不辨。
          祝賀張海濤講述《瘟疫論譯注》成功!他與大家一起交流吳又可《瘟疫論》下篇中的”雜氣論“和”論氣盛衰“有關內容。
  溫疫病的病原屬于“雜氣”為病,每一種溫疫病都由不同的雜氣所引起的學說,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學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病原學說,這是吳又可的最大貢獻。然而由于雜氣與六淫的屬性無關,不便于用藥物的四氣五味補偏救弊,所以清代溫病學成熟之際,溫熱毒邪又成了致病的病原,雜氣致病學說被擱置了。今天在中西醫結合的新時代,我們見到了吳又可見不到的細菌、病毒,雜氣不屬于六淫的觀點再一次得到確認,我們不能不佩服吳又可的先見之明。
孔毓禮曰:“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匏者是也。蝦蟆瘟者,喉痹失音,頸筋脹大是也。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汁如血者是也。疙瘩瘟者,腹鳴干嘔,水泄不通者是也。軟腳瘟者,便泄清白,足重難移者是也!
龔紹林曰:“雜氣不一,為病亦不一,惜乎只詳其癥,未傳其方。后得劉宏璧先生照癥補之。其有功于雜氣門中者,豈淺鮮哉。然即素所臨癥而細思之,雜氣即瘟氣,雜氣不一,瘟癥亦不一。病名雖殊,而治法無甚大異。但宜各隨所列現之癥,與所傳經絡臟腑,照癥而加每經絡每臟腑之主藥,以施治耳。前未見劉公所補之方,凡遇雜氣為病,用二消飲,照癥加減治之,皆驗?芍s氣即四時不正之氣,瘟氣即天地之厲氣,合言之皆毒氣也。不過有輕重之分耳。不然劉公未補方以前,豈遇雜氣證候,遂委之不治乎。要在醫者之會心耳,今得補方于后,臨斯癥者,不患無法守矣!
吳又可在四百多年之前,就已經完全了解了傳染病的爆發與散發的區別,實屬難能可貴。他所倡導的完全以臨床證候為依據的思想,就是張仲景辨證論治的思想,比后世按不同季節命名溫熱病的做法高明得多。比如在最近發生得SARS,就被稱為伏暑、秋溫、冬溫、傷寒、春溫、風溫、春溫加濕、肺毒疫、肺痹疫、肺濕疫、非典肺毒疫等等不同的名稱,其中不少就屬于按發病季節命名的方法,實在不如吳又可更高明一些。
孔毓禮曰:“疫疾四時皆有,但尤甚于春月,及春夏之交,為禍更烈耳。推類言之,人人病眼者為疫眼,人人病咳者為疫咳,凡論癥長幼相似者名為疫。一人病,非外感內傷,與疫同,亦名疫也!
龔紹林曰:“時師以疫癥認為傷寒,皆由不知脈證也。仆于一切脈癥,細心體會,凡寒熱虛實邪正,其脈其癥,頗得其要。每臨癥時,以脈為主,以證參之。疫病雖非盛行之年,四時皆有,但有輕重之分耳。重者,人多誤認傷寒,漫用表藥熱劑。輕者,人皆誤認虛勞,誤投補劑燥藥。輕者轉重,重者致死,良可慨也。有心濟世者,可不于脈癥加意乎?不能傳染,亦是疫疾,以癥非外感內傷,與能傳染之癥狀無異也!
834
 樓主| 發表于 2019-7-31 21:22:13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31日)繼續由劉敬章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鄧老熱病研究》第十一講:《傷寒論》與《湯液經法》。 鄧老說: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科學都在繼承中不斷向前發展,絕不能像隕星那樣從天外飛來,張仲景雖然被后人稱為“醫中圣人”但青年時期學醫與同郡張伯祖是學有師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討仲景的學術淵源很有必要。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和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睆堉倬罢f的明白,他充分繼承了前代的有關理論和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才寫成這本書,為的是給后來的學者提供借鑒,尋余所集,見病知源,以便更有效的診治傷寒病。鄧老說:張仲景論《湯液經法》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太醫令》王叔和,撰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仲景學術之淵源,從皇甫謐到林億,都認為是自神農之藥,到伊尹之湯液,再到仲景之論,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后世學者并無異議。讓我們共同來一起學習。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賀劉敬章講述《鄧老熱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學習他關于《傷寒論》與《湯液經法》的有關論述。 鄧老說:張仲景雖然被后人稱為“醫中圣人”但青年時期學醫與同郡張伯祖是學有師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討仲景的學術淵源很有必要。張仲景自己也說過,充分繼承了前代的有關理論和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才寫成這本書,
      鄧老認為,辨別古書的真正作者固然重要,但是吸收書中的學術特長更重要。
張仲景《傷寒論》治療傷寒病,是用辛溫屬性的麻黃湯、桂枝湯作為解表的主要方劑的,這種治療方法、方劑,盡管有效,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尤其是需要使用者細致辨證,不深入研究有關問題就難以掌握,因此影響了大眾的普遍應用,也就難以作為普遍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倉促之間難以選擇應用。后世對此,有所論述。
葛洪在傷寒病的治療上主張:“傷寒毒氣所攻,故凡治傷寒方甚多,其有諸麻黃、葛根、桂枝、柴胡、青龍、白虎、四順、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而藥難盡備,且診候須明。悉別所在,撰(于)大方中。今唯載前四方,尤是急須者耳。其黃膏、赤散,在‘辟病’條中。預合,初覺患,便服之!
從葛洪的敘述里,我們可以知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之中,除了四逆湯、四逆散之外,應該還有四順湯、四順散,可惜原書散佚,已經不知道其具體組成以及如何應用了。比葛洪稍晚的梁代陶弘景,曾經撰寫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引用《湯液經法》的方藥,指出張仲景把其中的藥方,編入《傷寒雜病論》。該書世間少有流傳,清代末年敦煌藏經洞卷子出土的時候,這個卷子本被河北省醫家張偓南先生買到手,珍藏到文革之前,毀于火。其孫張大昌根據早年的抄本,于1974年以赤腳醫生的名義捐獻給國家,才有了這份珍貴文獻的傳世。這為人們探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淵源,提供了借鑒。但是,其中并沒有葛洪所說的“四順湯”。
葛洪還說:“傷寒有數種,人不能別之,令一藥盡治之者,若初覺頭疼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做蔥鼓湯。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升麻三兩,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又用蔥湯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后內(納)蔥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也!
葛洪雖然在外感熱病理論方面,缺乏深刻的認識,但在臨床治療上,卻積累了許多有效、實用的單方、驗方,深受歷代醫家與士人的珍愛。他這種從辛涼輕劑起手治療,逐漸增加解表藥物品種、份量的做法,是一個積極、謹慎的好方法,值得大家效仿。陶弘景《補闕肘后百一方序》云:“傷寒、中風,診候最難分別,皆應取之于脈。豈凡庸能究?”也許,正是因為葛洪《肘后方》面對的讀者,是對醫學了解不夠深入的廣大群眾,所以他才說“傷寒有數種,人不能別,令一藥盡治之”。這種放棄理論論爭,面向臨床治療的務實精神,正是他的可貴之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葛洪是OTC非處方藥的祖先。
835
 樓主| 發表于 2019-8-1 20:59:19 | 只看該作者
       本周四(8月1日20:00)"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李源中醫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中醫外科學》。
       今天我們學習中醫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鎖肛痔這幾個疾病。今天我們分別從病因病機,辨病診斷、辨證論治,外治療法等方面學習。

       敬請期待李源中醫師的講述,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賀李源中醫師講述《中醫外科學》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中醫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鎖肛痔這幾個疾病有關內容。
大腸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前者與癌發生關系密切,是癌前期病變,后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由于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故常統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后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醫生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鎖肛痔,中醫病名。是以初起為便血流水,漸現大便變形,排便困難,次數增多,里急后重,肛門生腫物堅硬、流膿血臭水為主要表現,發生于肛門直腸的癌病類疾病。本病多發于40歲以上,偶見于青年人。西醫則稱為肛管直腸癌。本病若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貧血等并發癥,也可出現惡病。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大便次數減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難、糞便干結。便秘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多長期持續存在,癥狀擾人,影響生活質量,病因多樣,以腸道疾病最為常見,但診斷時應慎重排除其他病因。
這些病,雖然名稱各異,而且參照了西醫肛腸檢查的結果,但是,中醫的治療,必須按照中醫傳統理論指導,或者吸收民間經驗,外治、內服,取得響應的效果。
836
 樓主| 發表于 2019-8-2 22:00:17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中醫同道,大家好:
       一技之長空中課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8月2日)由雷寶淳為大家講述《鄧鐵濤傳》——國醫大師鄧鐵濤訪談錄。

      本書由鄧老的徒弟曹東義教授整理編輯。

       本周五我們講的內容是:
       第20節. 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未來醫學
      醫學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中醫在未來醫學里占有什么地位?鄧老旁征博引,以事實為依據,結合宗教,文化,經濟通過中西醫的理論,臨床效果對比,把中醫倡導的“仁心、仁術”,作為未來醫學的目標,主張“健康園將逐步取代醫院”,努力發展以人為本的未來醫學思想。
      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同志給電影《51號兵站》中“小老大”梁洪的原形——呂炳奎的復信中說到:“醫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 中醫可能引起醫學革命,而醫學革命可能引起整個科學革命!
      讓我們一起期待雷寶淳的分享,歡迎批評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賀雷寶淳為大家講述《鄧鐵濤傳》——國醫大師鄧鐵濤訪談錄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走近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感受大家魅力.學習鄧老主張的“ 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未來醫學”。
    2004年11月,廣東中醫藥大學舉辦的“鄧鐵濤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順利召開。當時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代表,齊聚廣州航海大酒店,大家一起聆聽了鄧老做的《中醫與未來醫學》的主題演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廣東省副省長許德立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這是以研究鄧鐵濤先生的學術思想為主題的第二次研討會。第一次的研討會是在2001年10月28日,由中國中醫藥學會、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辦,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全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全國人大鐵木爾·達瓦買提、彭佩云副委員長,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佘靖、廣東省副省長李蘭芳等領導和300多位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是中醫的盛會,而不是鄧鐵濤先生個人光榮。
鄧老說,未來的醫學,應該“養生重于治病”。中醫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 這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點在于防病。西方醫學也很重視預防,講衛生。兩者相比較,西醫是消極的,中醫是較為積極的。西醫的預防講外部的防御,如絕對無菌、消毒,而中醫比較重視發揮人的能動作用,發揮人的抵抗作用。中醫養生學,有幾千年的積淀,內容十分豐富。未來醫學必將把養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富如美國,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長的天文數字般的醫療開支。一個高血壓病人必須天天服藥,藥物有副作用,便要不斷更換新藥,新藥新價格,價格越來越高,這才符合生財之道。中醫的養生術、導引術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鄧鐵濤先生說,假如能夠發明一種藥物,只要吃一片就可以“根治高血壓”,這樣的好藥,資本主義制藥企業是不會支持的,因為不符合生財之道。根據現代的生產力,在合理的制度下,一個成年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8個月,大概已足夠了。一年分兩段,半年工作4個月,兩個月是養生、娛樂、體育、美術及其它自己喜愛的,毫無憂慮與壓力地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一來人的健康與壽命一定會更美好。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因此仍要靠中醫的養生理論去教育那些縱欲無度的亞健康者。
鄧老的構想很美好。他設想的“未來醫學之路”是這樣說的:醫學不僅僅只有重視微觀的西醫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立足于宏觀的中醫學也是科學。對SARS的防治,西醫千方百計用電子顯微鏡抓到“冠狀病毒”,然后再找尋防治之法,目的在于殺滅病毒。中醫則根據時間、氣候環境、病邪的屬性、個體差異、證候表現進行辨證論治,針對時、地、人這一宏觀現象進行預防與治療。事實證明中醫防治SARS效果勝于西醫,已可定論。中醫用藥物預防,其優勢相當明顯。
按照中醫的診治模式,就能走出一條與西醫完全不同的道路來。
鄧老說,重癥肌無力,西醫研究了上百年,是從微觀著手,可謂已夠深入,并能做出動物模型。治療方法也不少,認為切除胸腺是一張王牌,但其總的效果,多數治療只能達到緩解之目的,仍然會反復發作,能根治者很少。中醫對此病之研究才40多年,我們沒有走按神經學說研究的路。按中醫理論進行研究,我們的結論認為是“脾胃虛損,五臟相關”。我們的經驗是:凡病程短又沒有用過吡啶斯的明、激素、胸腺切除等西醫治法的患者最好醫治,更易達到根治的目的。
在這個疾病的診治問題上,鄧老解決了現代西醫無法解決的世界難題。
837
 樓主| 發表于 2019-8-3 21:57:10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8月3日)“一技之長空中課堂"由王群才講述《國醫大師·朱良春》,內容包括:
        第七節   :痹癥雖頑固,良藥有奇功
         第二章:方藥心得
          第一節:用藥心法第一小節中藥用量與作用之關系。
          屆時我們與王群才共同學習具體內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賀王群才講述《國醫大師·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感受大家風范。朱老診治痹癥有獨特的成就,他使用方藥的心得不保守,值得大家學習。
      朱良春先生行醫治病七十多年,對于許多疾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發明,我們難于枚舉,只好以某個疑難病癥為例,探討其學術成就,研究其學術思想。
痹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臨床上很常見,病程長,痛苦大,而且療效不夠理想,被公認為疑難病,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朱老對此病深有研究,不僅開發出系列有效成藥,可以供大家選用,而且針對該病的關鍵難點,他也毫不保守,多次在雜志上,在外出講學的過程之中,奉獻出來,供大家學習、參考。
朱老介紹說,中醫所說的痹證,實際上概括了現代醫學所說的風濕類疾病,以氣血痹阻不通為主要表現。朱老說:“疼痛是痹證最主要的癥狀之一,如果能夠迅速緩解疼痛,則患者信心增強,病情易趨緩解。根據疼痛的臨床表現,可分為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側重,往往多是混雜證型,難以截然分開!
對于屬于行痹的“風痛”,朱老主張在辨治基礎上,輕者可以加用獨活,因本品確有鎮痛、抗炎、鎮靜、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為佳,惟陰虛血燥者慎用,或伍以養陰生津之品,如當歸、生地、石斛等,始可緩其燥性;蛴煤oL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證則宜選用蘄蛇,因其透骨搜風之力最強,乃“截風要藥”;不僅善于祛風鎮痛,而且具有促進營養神經的磷質產生之功,對拘攣、抽搐、麻木等癥有緩解改善作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使抗原、抗體的關系發生改變,防止組織細胞進一步受損,促使痹證病情之穩定,提高療效。以散劑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劑需用8~10g。
對屬于痛痹的“寒痛”,朱老主張溫經散寒,而止其痛。川烏、草烏、附子、細辛四味乃辛溫大熱之品,善于溫經散寒,宣通痹閉,而解寒凝。川烏、草烏、附子均含烏頭堿,有大毒,一般炮制后用,生者應酌減其量,并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
對屬于著痹的“濕痛”,朱老主張健脾化濕,參用溫陽之品。濕去絡通,其痛自已。常用生白術45g、蒼術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蛴勉@地風、千年健各30g,善祛風滲濕,疏通經脈,以止疼痛。腫脹早期,朱老常用二妙、防己、澤瀉、澤蘭、土茯苓等。中后期則需參用化痰軟堅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鱉蟲、烏梢蛇等。此外,七葉蓮長于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消腫止痛,并有壯筋骨之效。又劉寄奴、蘇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腫,亦可選用。
對于風寒濕邪化熱之后的“熱痛”,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湯為主隨證加減,熱盛者加寒水石、黃芩、龍膽草;濕重者加蒼術、蠶砂;痛甚者加乳、沒、玄胡索、六軸子等。對于痹久血瘀的“瘀痛”,朱老認為常規用藥,恒難奏效。必須采取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經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腫痛。而首選藥品,則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蠶、地鱉蟲、天南星、白芥子等最為合拍。其中蟲類藥之殊效已為眾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溫有毒,制則毒減,能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專走經絡,善止骨痛,對各種骨關節疼痛,具有佳效!渡褶r本草經》之“治筋痿拘緩”,《開寶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啟示。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838
 樓主| 發表于 2019-8-4 22:24:16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8月4日),由曹傳龍接著講《永遠的大道國醫》,他講的小標題是:一代醫家柳寶詒。
       柳寶詒(1842—1901),字谷孫,號冠群,江蘇江陰周莊人,為晚清著名醫家,傳世醫著有《溫熱逢源》(被收錄在《三三醫書》中)、《柳選四家醫案》、《柳寶詒醫論醫案》(被收錄在《吳中珍本醫籍四種》中)、《惜余醫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釋義》等。他為人和厚好學,年青時習儒,攻讀經史子集,同治四年(1865)中秀才,光緒二年(1876年)任正紅旗官學教習,因見清政腐敗而棄儒攻醫。柳寶詒在溫病理論發展方面具有重要貢獻,特別是對伏氣溫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辨證論治有著獨到的見解,足補前輩所未及;并在醫案的輯評、藥物的制用及臨證方面經驗豐富,足資后人學習借鑒。柳寶詒之所以取得了輝煌的醫學成就,名垂青史,這除了因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文化功底深厚之外,那就是龍砂醫學濃郁的氛圍孕育了他、造就了他。當代國醫大師朱良春老先生稱贊說:“中華醫藥,博大精深;流派紛呈,各具優勢;錫澄毗鄰,鐘靈毓秀;龍砂醫派,杏苑崛起;經方膏方,五運六氣;岐黃萬代,懿歟盛哉!痹谶@短短48字中,朱良春大師凝練了龍砂醫學的地域屬性和產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主要學術特點,闡明了龍砂醫學流派的活態傳承現狀和美好發展前景,正是在這樣的濃厚醫學傳統氛圍之下,到了清代晚期孕育出了一代名醫柳寶詒?梢,要想學好中醫,更好地去傳承中醫,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何等地重要呀!而今,中醫學之所以走向式微衰敗,特別是基層的中醫幾乎消亡殆盡,根本原因就是以往那種鄉鄉有中醫,村村有醫工,一根針,一把草,防治疾病的濃郁中醫學氛圍業已不復存在了;而變成了村村掛鹽水,孩子老生病,小病變大病,大病醫院治不了,千里尋找老中醫的情景。這是時代對中醫造成的悲哀!值得仁人志士們深思!這首小詩是:一代醫家柳寶詒,梅花香自苦寒來。博覽群書研岐黃,伏氣溫病做新解。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賀曹傳龍講述《永遠的大道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討論了清末醫家柳寶詒的學術成就。
       柳寶詒(1842—1901),一生醫著頗豐,著有《素問說意》、《溫熱逢源》、《柳選四家醫案》、
《惜余醫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釋義》、《惜余醫話》、《瘧痢逢源》等醫籍。其中《四家醫案》、《溫熱逢源》廣為流傳,其余各書,少見于市。
他主張,致和者,致力于醫,飲之太和也。積畢生之經驗審定致和堂丸散膏丹,患者按癥試服,奏效如神。秘制柳柳寶詒氏圣濟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丹、保赤金丹等尤為著名。致和堂的滋補藥酒五加皮酒、玫瑰酒曾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
       據說,柳致和堂膏滋藥自開設至今,從未間斷應用傳統制作工藝制作膏滋藥。1956年公司合營"致和堂"改名為紅旗門市部,1980年恢復"致和堂"原名,多年來,經過師徒相傳,不斷涌現出了一批全面掌握膏滋藥熬制工藝的高手,江蘇大眾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有50多家藥店始終保持著用傳統工藝制作膏滋藥。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柳致和堂的蔣荷、沈進初等。
柳致和堂膏滋藥深受群眾歡迎,據統計,2006年大眾醫藥的膏滋藥銷量為3280料,中藥飲片銷量為30萬公斤。
839
 樓主| 發表于 2019-8-5 22:22:55 | 只看該作者
     本周一(2019年8月5日),由馬京雪和大家一起學習《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
       本周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金元學術爭鳴與虛損病機》(一)。
        仲景學說,經過晉唐時期若隱若現的流傳,于宋代表現出明顯的振興,名家輩出,學說紛呈,逐漸形成傷寒學派。宋金元時期重視醫學理論研究,傷寒學術深入發展,仲景《傷寒論》倍受重視。
         敬請期待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祝賀馬京雪講述《扁鵲文化與原創國醫》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金元學術爭鳴與虛損病機》的有關內容。
        扁鵲論述損至脈,傳到后世,在《難經》之中,就把損脈的病理機制轉化為虛損、損證了,成了一般不是遲脈的虛損病癥,并且與外感病的陽熱實證有所區別,這是一個逐漸轉化的過程,體現著學術進步的探索與艱難。金元時期,可以說是這樣轉化的一個關鍵時期。
       宋金元時期重視醫學理論研究,傷寒學術深入發展,仲景《傷寒論》倍受重視。朱肱《類證活人書》云:“傷寒諸家方論不一,獨伊尹、仲景之書猶六經也,其余諸子百家時有一得,要之不可為法!痹S叔微《傷寒發微論》也說:“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經也!本延凶鸾浄Q圣之意。因當時傷寒家對于傷寒的概念,悉遵《傷寒例》所論,故宋金元傷寒著作中所論皆廣義傷寒。
關于宋金元時期傷寒學術的特點,曹東義讀研究生時曾有所探討。當時師從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著名文獻學家余瀛鰲研究員,余老出身于名中醫世家,家學淵源深厚;1955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參加衛生部第一期西醫學習中醫班,并拜名醫秦伯未為師,兼得中西醫之長。曾經擔任中醫文獻學會主任委員,長期致力于中醫通治方的研究,主張辨證從簡,反對繁雜分型。
       在金元醫學爭鳴中,首先出現的是河間學派,其從外邪立論,深入研究運氣火熱病機。認為火熱為病最多,而時人執《局方》香燥方藥療病和以溫熱藥治療外感熱病,為害甚大,因而倡導火熱病機,自制雙解散、涼膈散等辛涼散邪之方,大興于世。張子和受其從外邪立論和寒涼祛邪思想的影響,主張“百病皆邪”,以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劉張學說盛行之后,學其方者往往疏于辨證,再加上其學說本身的某些缺陷,蒙害者不在少數。
仲景《傷寒論》問世之后,外感熱病六經辨證體系引起人們廣泛重視,傷寒學說日益繁榮。而雜病證治在金元之前尚未形成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辨治體系。四時外感傷寒熱病與雜病在證候、病機方面的重疊和交叉,為雜病借用外感病辨治方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爸倬皞疄榘俨×⒎ā睘榻袢怂熘,但雜病之中有以邪氣盛為主的實證、熱證,也有內傷正氣為主的虛癥、寒癥,更有虛實錯雜存在的病證。虛人外感和外感病失治誤治而傷正的情況,也非常多見。平人外感多為實證、熱癥,治法多用寒涼瀉邪。所以,雜病借用外感治法,用之得當“其效如神”,用之失當“多致伐人生氣,敗人元陽,殺人于冥冥之中(見《景岳全書》)”。
有感于雜病辨治體系的薄弱,以及借用外感方法辨治雜病易成誤治,張元素提倡臟腑經絡辨證以論治各種雜病,對各臟腑經絡標本寒熱虛實病證各示以相應藥物,并發明引經報使學說,使治療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注重藥物的升降浮沉屬性以調整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
李東垣詳辨外感與內傷,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內傷不足之證。在雜病證治中,尤其注重脾胃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學說,治療善于升陽益氣。
王好古、羅天益俱能稟承師說,各有創見。后世內傷雜病學說日臻成熟,薛己從脾腎入手,調治各種內傷虛證,頗得后世稱贊,趙獻可獨倡命門水火之說,張介賓善于培腎固本,使易水學派所創內傷雜病學說更加豐富,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雜病辨治體系至此已具規模。
張元素倡導臟腑辨證善調氣機升降:以六經辨證和汗吐下等方法辨治四時傷寒熱病,在金元之前甚為盛行,已成為不可疑議的規范。但雜病辨證尤其內傷雜病辨治體系尚未形成,外感與雜病在證候與病機方面的交叉、虛人外感和外感致虛等,種種使外感與內傷錯雜存在的情況,造成雜病辨治借用外感方法的現象十分普遍。自河間寒涼祛邪學說流行之后,濫用寒涼攻邪傷人正氣的弊害也很多見。張元素有感于此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狈e極探索雜病辨治理論與方藥。
李東垣詳辨內傷外感治多升陽益氣:李東垣的好朋友元好問認為,“大概(李東垣)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1]!
[1]見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第二版、412
李東垣《內外傷辨》云:
“概其外傷風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當瀉不當補;飲食失節,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舉世醫者,皆以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中氣不足當補之證,認為外感風寒有余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
書中對外感實證與虛人外感及內傷雜證,從陰陽寒熱虛實入手,詳述其脈證治法的區別,主張不可混言混治。李杲所謂外傷指“風寒六淫客邪”,風寒本已在六淫之內,此處著重點出,在于“風為百病之長”“夫六氣之勝,皆能為病,惟寒毒最重,陰主殺故也!逼渌^內傷,主要指“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對其他虛損則少有論述,這是因為李東垣認為“《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
李杲認為人體正氣雖然有種種不同名稱與功能,但都依賴胃中水谷之氣的充養,胃氣充實則五臟六腑皆壯,人即不病,反之則百病由生,故獨重脾胃之氣。
840
 樓主| 發表于 2019-8-6 21:27:49 | 只看該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8月6日(周二)我們繼續有請中醫名家曹東義教授,為我們深度解讀溫病經典第69講。

         曹東義,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師帶徒指導老師,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朱良春,現任河北省中醫藥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世界中聯一技之長分會會長、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學術思想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41部,發表論文80多篇,文字累計500余萬。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們學習《溫病條辨》的范圍:
第五卷、解產難

天地化生萬物,人為至貴,四海之大,林林總總,孰非母產。然則母之產子也,得天地、四時、日月、水火自然之氣化,而亦有難云乎哉?曰:人為之也。產后偶有疾病,不能不有賴于醫。無如醫者不識病,亦不識藥;而又相沿故習,偽立病名;或有成法可守者而不守,或無成法可守者,而妄生議論;或固執古人一偏之論,而不知所變通;種種遺患,不可以更仆數。夫以不識之藥,處于不識之病,有不死之理乎?其死也,病家不知其所以然,死者更不知其所以然,而醫者亦復不知其所以然,嗚呼冤哉!瑭目擊神傷,作解產難。
   產后治法,前人頗多,非如溫病混入《傷寒論》中,毫無尺度者也。奈前人亦不無間有偏見,且散見于諸書之中。今人讀書不能搜求揀擇,以致因陋就簡,相習成風。茲特指出路頭,學人隨其所指而進步焉,當不岐于路矣。本論不及備錄,古法之闕略者補之,偏勝者論之,流俗之壞亂者正之,治驗之可法者表之。
產后驚風之說,由來已久,方中行先生駁之最詳,茲不復議!督饏T》謂新產婦人有三。阂徽卟’d,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人病痙;亡血復汗,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復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按此論乃產后大勢之全體也,而方則為汗出中風一偏之證而設。故沈目南謂仲景本意,發明產后氣血雖虛,然有實證,即當治實,不可顧慮其虛,反致病劇也。
按產后亦有不因中風,而本臟自病郁冒、痙厥、大便難三大證者。蓋血虛則厥,陽孤則冒,液短則大便難。冒者汗者,脈多洪大而芤;痙者厥者,脈則弦數,葉氏謂之肝風內動。余每用三甲復脈、大小定風珠及專翕大生膏而愈(方法注論悉載下焦篇),淺深次第,臨時斟酌。
《心典》云:“血虛汗出,筋脈失養,風入而益其勁,此筋病也;亡陰血虛,陽氣遂厥,而寒復郁之,則頭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而灌溉諸陽,亡津液胃燥,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難,此液病也。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故皆為產后所有之病”。即此推之,凡產后血虛諸證,可心領而神會矣。按以上三大證,皆可用三甲復脈、大小定風珠、專翕膏主之。蓋此六方,皆能潤筋,皆能守神,皆能增液故也,但有淺深次第之不同耳。產后無他病,但大便難者,可與增液湯(方注并見中焦篇溫熱門)。以上七方,產后血虛液短,雖微有外感,或外感已去大半,邪少虛多者,便可選用,不必俟外感盡凈而后用之也。再產后誤用風藥,誤用辛溫剛燥,致令津液受傷者,并可以前七方斟酌救之。余制此七方,實從《金匱》原文體會而來,用之無不應手而效,故敢以告來者。
張石頑云:“產后元氣虧損,惡露乘虛上攻,眼花頭眩,或心下滿悶,神昏口噤,或痰涎壅盛者,急用熱童便主之;蜓露喽鴷,或神昏煩亂,芎歸湯加人參、澤蘭、童便,兼補而散之(此條極須斟酌,血下多而暈,血虛可知,豈有再用芎、歸、澤蘭辛竄走血中氣分之品,以益其虛哉!其方全賴人參固之,然人參在今日,值重難辦,方既不善,人參又不易得,莫若用三甲復脈、大小定風珠之為愈也,明者悟之)。又敗血上沖有三:或歌舞談笑,或怒罵坐臥,甚則逾墻上屋,此敗血沖心多死,用花蕊石散,或琥珀黑龍丹,如雖悶亂,不至癲狂者,失笑散加郁金;若飽悶嘔惡腹滿脹痛者,此敗血沖胃,五積散或平胃加姜、桂,不應,送來復丹,嘔逆復脹,血化為水者,《金匱》下瘀血湯;若面赤嘔逆欲死,或喘急者,此敗血沖肺,人參、蘇木,甚則加芒硝蕩滌之。大抵沖心者,十難救一,沖胃者五死五生,沖肺者十全一、二。又產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氣虛敗而血滯也,急用人參、蘇木,稍遲不救”。愚按:產后原有瘀血上沖等證,張氏論之詳矣。產后瘀血實證,必有腹痛拒按情形,如果痛處拒按,輕者用生化湯,重者用回生丹最妙。蓋回生丹以醋煮大黃,約入病所而不傷他臟,內多飛走有情食血之蟲,又有人參護正,何瘀不破,何正能傷?近見產婦腹痛,醫者并不問拒按喜按,一概以生化湯從事,甚至病家亦不延醫,每至產后,必服生化湯十數帖,成陰虛勞病,可勝悼哉!余見古本《達生篇》中,生化湯方下注云:專治產后瘀血腹痛、兒枕痛,能化瘀生新也。方與病對,確有所據。近日刻本,直云:“治產后諸病”,甚至有注“產下即服者”,不通已極,可惡可恨。再《達生篇》一書,大要教人靜鎮,待造化之自然,妙不可言,而所用方藥,則未可盡信,如達生湯下,“懷孕九月后服,多服尤妙”,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憂之矣。豈有不問孕婦之身體脈象,一概投藥之理乎?假如沉澀之脈,服達生湯則可,若流利洪滑之脈,血中之氣本旺,血分溫暖,何可再用辛走氣乎?必致產后下血過多而成痙厥矣。如此等不通之語,辨之不勝其辨,可為長太息也!
朱丹溪云:“產后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Archiver|手機版|導航中醫藥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2 01:23 , Processed in 0.31624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四房播色综合久久婷婷|乱人伦人妻精品一区二区|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一